“原文”
後上置酒麒麟殿[1],賢父子、親屬宴飲[2],侍中、中常侍皆在側,上有酒所[3],從容視賢笑曰:“吾欲法堯禪舜[4],何如?”王閎進曰:“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有也!陛下承宗廟,當傳子孫於亡窮,統業至重,天子亡戲言[5]!”上默然不說[6],左右皆恐。於是遣閎出歸郎署。久之,太皇太後為閎謝[7],複召閎還。閎遂上書諫曰:“臣聞王者立三公,法三光[8],居之者當得賢人。《易》曰:‘鼎折足,覆公□[9],’喻三公非其人也。昔孝文皇帝幸鄧通[10],不過中大夫;武皇帝幸韓嫣[11],賞賜而已,皆不在大位。今大司馬、衛將軍董賢,無功於漢朝,又無肺腑之連,複無名跡高行以矯世[12],升擢數年,列備鼎足[13],典衛禁兵,無功封爵,父子、兄弟橫蒙拔擢,賞賜空竭帑藏,萬民喧嘩,偶言道路,誠不當天心也!昔褒神蚖變化為人[14],實生褒姒,亂周國,恐陛下有過失之譏,賢有小人不知進退之禍,非所以垂法後世也!”上雖不從閎言,多其年少誌強[15],亦不罪也。
“注釋”
[1]上:指漢哀帝。[2]賢:指佞臣董賢。[3]有酒所:酒在體中。[4]禪:讓位。[5]亡:無。[6]說:悅。[7]謝:道歉。[8]三光:日、月、星辰。[9]語出《周易》(鼎之九四)。意謂鼎足折斷,鼎中的食物必傾出於外。比喻大臣力弱任重,必致禍殃。[10]鄧通:文帝之男寵。[11]韓嫣:武帝之男寵。[12]矯世:矯正世風。[13]鼎足:指三公之位。[14]蚖(wán):蝮蛇。[15]多:欣賞,讚許。
“譯文”
後來,哀帝在麒麟殿設酒宴,與董賢父子、親屬一起宴飲,侍中、中常侍都在旁邊侍候。哀帝多喝了一點酒,從容地看著董賢,笑著說:“我打算效法堯禪位於舜,怎麼樣?”王閎插話說:“天下乃高皇帝的天下,並非陛下所有!陛下承繼宗廟,應當傳子孫於無窮。王統帝業是至關重大的事情,天子無戲言!”哀帝默然不悅,左右都感到震驚。於是哀帝命王閎出宮,回到郎署,不許再隨侍禁中。很久之後,太皇太後為王閎向哀帝表示道歉,哀帝才又召回王閎。王閎就上書規諫說:“我聽說君王設立三公,是效法日、月、星三光,居此位者必須是賢能的人。《易經》說:‘鼎折了腳,裏麵的食物就會傾倒出來。’用來比喻擔任三公者非賢人所造成的後果。從前孝文皇帝寵愛鄧通,不過讓他擔任中大夫而已;武帝寵愛韓嫣,也不過加以賞賜而已,他們二人都不在高位。而今大司馬、衛將軍董賢,對漢朝沒有什麼功勞,跟皇家又沒有絲毫親屬關係,又沒有清白的名聲、優秀的事跡、高尚的品行可以作為世人的表率,卻一連數年受到擢升,列位三公,成為鼎足之一,掌管禁衛軍隊,無功而加封侯爵,父子兄弟憑空受到提拔,賞賜之多,使國庫空虛。萬民喧嘩,在道路上議論紛紛,實在是不合天意!從前,褒國的神蛇變化為人,生下美女褒姒,從而使周朝大亂。我恐怕陛下會因過失受到譏諷,董賢會有小人不知進退的災禍。陛下現在的所作所為,是不可以傳給後世效法的!”哀帝雖然不聽從王閎的勸告,但欣賞他年少誌壯,也就沒有加罪。
“點評”
王閎說:“天下乃高皇帝的天下,並非陛下所有!”君權至上,王閎沒有辦法,他隻能搬出高皇帝來阻止哀帝荒唐的行為。皇帝的地位雖高,也要尊祖。丟了祖上傳下來的江山,就是最大的不孝。這是鑽三綱五常的漏洞。君權至上,忠臣總是用祖宗之法、天譴之類來限製君權,以防止昏君的荒唐行為危害國家安定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