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隻能走社會主義道路”,清晰地表明了鄧小平的堅定立場。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國內出現了否定社會主義的思潮和錯誤言論,西方資本主義和平演變戰略的步伐逐漸加快。在關鍵時刻,鄧小平沉著冷靜、堅決果斷地告誡我們:“別人的事情我們管不了,隻講一個道理:中國的社會主義是變不了的。中國肯定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誰也壓不垮我們。隻要中國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堅持社會主義。我們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充滿信心。”這些論述集中地體現了鄧小平堅定的原則和信念。
5.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鄧小平堅定的原則性突出地表現在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立場和態度上。鄧小平說:“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不能動搖。這一點我任何時候都沒有讓過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講四項基本原則最多、最深刻的就是鄧小平同誌。1979年,社會上出現了一股懷疑和否定四項基本原則的錯誤思潮,這種思潮將黨的某些失誤和“文化大革命”的全局失誤都歸結到社會主義製度本身,並借此否定黨的領導。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作了題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首次提出了“四項基本原則”這個政治概念,並全麵係統闡述了它的內容和堅持它的必要性。1986年9月,鄧小平在一次中央全會上說:“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我講得最多,而且我最堅持。”“搞自由化,就會破壞我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沒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就不可能搞建設。”因此,他提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僅這次要講,還要講十年二十年”。1989年5月,鄧小平再一次強調:“中國不搞四個堅持能行嗎?人民民主專政能不用嗎?堅持不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不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不堅持社會主義,堅持不堅持共產黨的領導,這是個根本問題。”對1989年的政治風波,鄧小平明確指出,這次事件的性質就是資產階級自由化和四個堅持的對立。“四個堅持本身沒有錯,如果說有錯誤的話,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還不夠一貫,沒有把它作為基本思想來教育人民,教育學生,教育全體幹部和共產黨員。”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又重申,“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鄧小平還從政策觀的角度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必要性展開論述。他指出,我們的政策要長期不變,但是我們的政策“基本上是兩個方麵,說不變不是一個方麵不變,而是兩個方麵不變。人們忽略的一個方麵,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製度,堅持共產黨領導。人們隻是說中國的開放政策是不是變了,但從來不提社會主義製度是不是變了,這也是不變的嘛!”可見,鄧小平自始至終都在強調要將四項基本原則講全、講透,要從方方麵麵、不同層次將四項基本原則的內涵和必要性闡述清楚。
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這一原則問題上,鄧小平從1979年3月到1992年發表南方談話,這其間經常地、反複地強調必須堅持這一重大原則,可見,在這一問題上鄧小平旗幟鮮明、原則堅定。
6.“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表現了鄧小平無產階級領袖堅忍不拔的原則精神,成為堅持原則不動搖的範例。
黨的十三大闡述的基本路線,簡括起來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是在全麵總結幾十年來我黨反對“左”、右兩種錯誤傾向鬥爭的經驗基礎上,概括出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指導全局的總路線、總方針、總政策,它是我黨的基本政治主張和基本綱領的集中體現,是各項具體工作路線和方針政策的“綱”,即“總原則”。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這是鄧小平一貫的思想,更是他生前對全黨和全國人民再三的政治囑托。針對曆史上正確的政治路線未能得到堅持貫徹的嚴重教訓,以及人們對這條路線會不會改變的擔憂,鄧小平從黨的十二大到南方談話,都在反複強調這個關係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問題。尤其是對於這條基本路線能不能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的問題,鄧小平在他步入晚年的時候,考慮得格外深沉。在反思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那場政治動亂後,他嚴肅地指出:“黨的十三大概括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對不對……我最近總在想這個問題。我們沒有錯。”
回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曆史,正是由於我們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才使我們國家經曆了舉世矚目的曆史大轉折和事業大發展,才使人民群眾從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得到了實惠。“隻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在此,鄧小平是將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作為管一百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大問題提出來的。
在鄧小平看來,我國現階段最大的原則就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當前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堅定地、持久地、全麵地把黨的基本路線貫徹下去,將鄧小平“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這一根本原則堅持下去。
鄧小平堅持原則,善於把握“大的方向”的優良品質,對於加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由於科技和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聯係的日益緊密,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在不斷加強對外關係中求得生存和發展。這就使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某種相互影響。但是,畢竟社會主義製度從本質上講是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物和替代物而存在的。鄧小平高擎中國社會主義大旗,其堅定的原則性是對否定社會主義的思潮強有力的回擊。正是鄧小平的“老祖宗不能丟”的原則,才使得社會主義的旗幟仍在中華大地上高高飄揚;正是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動搖”的原則,才使得國際敵對勢力“和平演變”的醜惡行徑頻頻失利;正是鄧小平的“主權問題不能談判”的國家主權原則,才使得資本主義國家妄圖阻撓中國統一、扶植民族分裂主義等活動流於破產;正是鄧小平“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的原則,才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如日中天,並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產生著示範效應,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實現提供著典型範例。
鄧小平強調的若幹原則,是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必須始終遵循的根本性原則,是我們製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前提與基礎,不恪守、不堅持這些根本原則,方針政策的製定就會偏離方向,實踐就必然遭受挫折。
以鄧小平堅持人民性原則為例。人民性是鄧小平原則觀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視人民為母親的鄧小平,經過革命戰爭年代與和平建設年代的切身感觸,深刻地懂得了“誰關心人民的問題,誰能幫助人民想辦法去和敵人鬥爭,保護人民利益,誰就是群眾愛戴的領袖。”為有效貫徹“以民為本”的思想,鄧小平主持製定了一係列切實保障人民的經濟利益、尊重人民的民主權利和全力實現共同富裕的方針政策等。
原則是對事物規律的正確反映和把握,規律是不能違背和無法違背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工作中必須始終按原則辦事。隻有堅持按原則辦事,我們的事業才能取得成功,也隻有堅持原則、遵循原則,才能確保我們思想路線和工作路線的有序無誤。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鄧小平同誌憑著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深刻的洞察力、判斷力,繼承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內核和精髓,創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並指導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傳統社會主義模式陷入僵化之時煥發出了蓬勃的活力,全麵解答了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一係列問題。究其成功的原因,鄧小平曾深刻地指出,“過去行之有效的東西,我們必須堅持。”正是循著這些“行之有效的東西”,才使我們得以在社會主義出現挫折的風雲突變之際,能夠“一枝獨秀”,取得建設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就。這些“行之有效的東西”最基本的就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形成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政策。不要原則,不講原則,我們的事業將無法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
二、方法應該靈活:“小的方麵放開搞活”
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鄧小平總是不斷地“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反對墨守成規和教條主義,力求做到方法的機動靈活。這就是鄧小平所堅持的“小的方麵放開搞活”。具體來看,方法的靈活性集中表現在鄧小平的“貓論”和“三個有利於”的論述中。
1.“不管黃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1962年7月,鄧小平針對當時我國廣大農村普遍盛行的“大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錯誤政策,提出了著名的“貓論”。其原話是:“生產關係究竟以什麼形式為最好,恐怕要采取這樣一種態度,就是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群眾願意采取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劉伯承同誌經常講一句四川話:‘黃貓、黑貓,隻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是說的打仗。我們之所以能夠打敗蔣介石,就是不講老規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況,打贏算數。現在要恢複農業生產,也要看情況,就是在生產關係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看用哪種形式能夠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就采用哪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