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用寬廣的視野觀察世界(2 / 3)

總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在戰後50多年中,經曆了曲折發展的過程,經濟周期性波動仍然存在,但總體上實現了長足的發展。發達國家在生產和科技方麵繼續處於領先地位,且產業結構先進,成為高度現代化和向信息化邁進的國家以及在世界經濟中繼續占據優勢地位。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較快發展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科技革命的強有力的推動作用。正如鄧小平所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帶來新的產業,提高了生產效率,促使社會生產規模擴大和質量提高,為經濟的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推動力量。據估計,現在科技進步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已達70%左右。此外,戰後科技革命還具有緩和周期性經濟波動的重要作用。

第二,經濟體製與經濟社會政策的適度調整和改革。這些調整和改革主要有兩個方麵。國內方麵,調整和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改善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改變社會政策,由政府幹預經濟並對經濟運行實行調節,建立福利製度。國際方麵,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建立了一種較為自由開放的國際經濟調節機製,主要是國際貨幣金融體製和國際貿易體製。布雷頓森林體係瓦解以後,國際貨幣金融秩序一度嚴重惡化,但是發達國家間又通過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在很大程度上進行了相互協調。

第三,充分利用有利的國際條件。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一是戰後社會主義國家的存在和發展對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同社會主義國家間競爭的過程中,資本主義國家吸收了社會主義國家的一些優點,對自身進行了改造,從而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二是戰後長期和平的國際環境,特別是西方大國之間的矛盾極大地緩和,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而且在美國的保護和支持下,西歐和日本的經濟很快得到恢複並得到快速發展。三是對廣大第三世界廉價原材料的掠奪性購買和利用,是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盡管資本主義的經濟在戰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深層矛盾依然存在。主要表現為:

第一,周期性經濟危機仍頻繁爆發。統計資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迄今,僅資本主義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就已爆發六次,而且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國的經濟危機基本上是同步的,各發達國家無一擺脫經濟周期性收縮的痼疾,其中美國經曆了九次危機,西方七國的其他成員也都經曆了六至九次不等。總的來看,戰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嚴重程度雖有所減弱,但後遺症有加重的趨勢,它表現為經濟增長長期乏力。

第二,多種結構性失衡問題的出現。當今發達資本主義的疾患大量地表現為結構失衡,幾種最為典型的表現形式為:首先,發達國家政府的財政赤字逐年擴大,政府的債務負擔不斷加重。其次,人員就業增長緩慢,結構性失業持續存在。這一問題在戰後到20世紀70年代經濟繁榮的時期還不很明顯,但是隨著西方經濟進入低速增長階段,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產業技術革命和產業結構調整,對勞動就業的消極效應就開始突出出來。再次,收入分配不平等現象加重,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另外,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也存在著結構性問題,如,貿易收支失衡問題。

盡管發達資本主義經濟中存在的上述問題不是以嚴重的社會危機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但對上述問題的分析表明,所有這些矛盾、危機歸結起來,無非還是以私有製為基礎的生產關係越來越難以駕馭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和不斷擴大的社會生產力,即生產的高度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雖然在戰後得到了很大的緩和,但是它絕沒有消失,而是繼續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製度當中,且繼續積累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我否定的因素。

三、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

戰後初期,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的比重幾乎等於零,到1994年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已達20.1%,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製成品中的份額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23%上升到21世紀初的29%,在全球工業製成品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也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1/4上升到21世紀初的1/3,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成就的取得並非一帆風順,他們在謀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飽受了挫折。

1.對前資本主義經濟成分進行改造的得失

發展中國家前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小生產者像汪洋大海,不少發展中國家試圖通過農業合作社將個體小生產者納入集體經濟的軌道,以改造前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在非洲,某些“走非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把合作社與社會主義等同起來,認為隻有合作化和集體化才能建立社會主義大農業,擺脫貧困落後的麵貌,因而大力發展合作社。最突出的是坦桑尼亞的“烏賈馬村”運動,政府根據1967年的“阿魯沙宣言”精神將分散在熱帶草原上的居民集中到一個新的居民點,即烏賈馬村,居民在這裏共同勞動,按勞取酬,但是由於它超越了當地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實行平均主義,再加上管理不善,烏賈馬村問題重重,坦桑尼亞的農業遭到巨大破壞,長期處於停滯和衰退狀態。鄧小平非常關注非洲問題,1980年在會見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代表團時指出:“要研究一下,為什麼好多非洲國家搞社會主義越搞越窮。”在1988年鄧小平對來訪的莫桑比克總統希薩諾說:“要講社會主義,也隻能是講符合莫桑比克實際情況的社會主義。”而科特迪瓦等國在改造前資本主義經濟成分時,一般不采用合作社形式,而是以家庭為單位,發展專業化商品生產,通過合同等形式,與國營或外資的大企業建立生產和加工、銷售等方麵的聯係,使小生產者納入資本主義現代化大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