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從來沒有忽視過社會發展規律的多樣性,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就開始注意到東方社會的特殊性。在他的晚年,集中思考和論述了落後的東方國家如何向共產主義過渡及其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問題。1877年11月,馬克思在給《祖國紀事》雜誌編輯部的信中,針對米海洛夫斯基等俄國民粹派把他關於資本主義的曆史必然性作為一般“曆史哲學理論”到處套用的做法,首次表達了俄國社會有兩種發展可能性的思想。馬克思明確指出,“一定要我把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曆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曆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曆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但是我要請他原諒。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由此,馬克思將關注的目光投向遙遠的東方,開始了由“人體的解剖”到“猴體解剖”的研究轉向。可以看出,馬克思的理論研究的邏輯理路經過了個別(西歐社會)一般(人類社會)個別(東方社會)的三個階段。在東方社會理論中,馬克思對以俄國為代表的東方社會進行了詳細的“個例剖析”,提出了俄國完全有可能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穀”而進入到社會主義階段等一係列具體構想。至此,一條不同於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的嶄新的發展道路就開辟出來了,雖然馬克思的這一設想還不夠係統和完善,但卻為以後俄國和中國等東方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堅持共性和個性、一般與個別統一的思維方式給以後的馬克思主義者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是一脈相承、前後一貫的。一個世紀後,當鄧小平麵對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與“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後百廢待興的中國現實時,也不得不從頭去思索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什麼是社會主義?像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到底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一個個巨大的問號懸在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頭頂上。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在中國社會主義麵向何處去的曆史轉折關頭,鄧小平堅定地指出:“別人的事情我們管不了,隻講一個道理:中國的社會主義是變不了的。中國肯定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誰也壓不垮我們。隻要中國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堅持社會主義。我們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充滿信心。”鄧小平高舉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旗幟,繼承和實現了馬克思晚年的遺願,係統地提出和論證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並在新的社會主義實踐基礎上發展和超越了馬克思晚年的設想,為經濟文化落後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跨世紀的時代課題續寫了新的時代華章。
2.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的有機結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馬克思中國化的光輝典範,具有深刻的哲學內涵。然而在理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仍然有三種錯誤的觀點,其一是忽視“特色”,不顧中國的特殊國情,仍然用教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的經典社會主義觀來“裁減”中國的客觀現實,或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斷章取義,利用隻言片語的所謂“經典論述”來否定我們經過實踐所取得的理論成果和現實成就,這種可以說是隻看“一般”,無視“個別”的錯誤觀點。其二是淡化“社會主義”,過分突出“特色”,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同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般原理脫離甚至對立起來,似乎越否定社會主義,才能越顯出其“特色”的價值。甚至有的幹脆將之歪曲為“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這種可以說是隻看“個別”,無視“一般”的錯誤觀點。其三是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簡單相加,即由中國特色這個“個別”去體現由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定好的社會主義的“一般”,而不能有絲毫的變動,否則就會改變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有導致資本主義的危險。這種論調看起來似乎要比上麵兩種觀點“合理”一些,幾乎成為一些人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定勢,但是從其認識論根源分析,它所遵循的是一般先於個別、一般優於個別、理論高於實踐,個別作為一般實現的場所,必須貫徹一般的錯誤原則。這三種觀點錯誤的根源都對立、割裂和錯誤理解了一般與個別的關係。因此,我們要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要克服各種錯誤觀念,嚴格從馬克思主義一般與中國實際個別、社會主義一般與中國特色個別關係的向度來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與“社會主義”的有機結合,它滲透著鄧小平對個別與一般關係的準確理解和靈活運用,體現著他對待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科學態度,貫穿著他尊重事實、尊重實踐的求實精神,包含著他對中國特殊國情的深刻認識。對此,我們可以從“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概念提出的曆程來看其精神實質。鄧小平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科學命題,是在1982年我黨十二大的開幕詞中。他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麵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1984年6月30日,鄧小平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文中,再次準確地界定了什麼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他指出:“我們多次重申,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但是,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5年8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總統尼雷爾時,又指出:“我們的原則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實踐相結合,走中國自己的道路,我們叫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鄧小平的這些科學論斷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與“社會主義”的有機結合,從理論和實踐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勝利前進奠定了原則,指明了方向。首先,“社會主義”是前提,沒有了這個前提,也就無所謂“特色”,鄧小平多次強調“堅持社會主義的道路”、“老祖宗不能丟”,不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指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就會迷失方向,走向歧途,但我們堅持的“社會主義”,並不是抽象的教條和僵化的模式,而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般原理,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共同特征,這集中體現在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觀的科學概括上。其次,“中國特色”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特色”就是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一種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就是尊重中國的曆史與現狀,一切從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實際出發,不拘泥於前人觀點,也不照搬他國經驗,堅定地“走自己的路”,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鄧小平運用一般與個別辯證法,總結曆史經驗與教訓,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麵向時代的發展和變化明確提出的新命題,是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與中國特殊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大理論成果,已經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統一認識的思想基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和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探索還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堅實基礎,成功地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並在新的實踐基礎上形成了新的理論――鄧小平理論,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具有重要曆史意義的階段,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曆史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