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體。認識事物不僅要把握其共性特征,還要分析其具體特點。鄧小平在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上,牢牢堅持“一般”,真心信仰、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著眼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和精髓靈魂。同時,又強調“個別”。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根據時代發展和中國具體實際,大膽突破“一般”,突出民族特色,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辟了新道路、達到了新境界。
一、堅持“一般”
鄧小平深刻理解一般與個別的辯證關係,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始終堅持“一般”,尊重共性,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指導作用不動搖。但鄧小平對“一般”的堅持,絕不死搬教條,而是在堅定信仰、認真學習的基礎上,把握其精神實質。鄧小平對“一般”的堅持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真心信仰學習
鄧小平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的過程中,懷著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堅持社會主義的道路不動搖,在馬克思中國化的進程中,捍衛了這個“一般”原則。鄧小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則,首先體現在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學習上。
1984年6月,鄧小平在會見第二次中日民間人士會議日方委員會代表團時,針對有些人對中國為什麼搞社會主義而不搞資本主義的疑惑,說了這樣一段話,他講:“如果我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國現在還會是四分五裂,沒有獨立,也沒有統一。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1986年9月,在接受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采訪時,鄧小平又講了一段著名的話,他說:“我是個馬克思主義者。我一直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另一個詞叫共產主義。我們過去幹革命,打天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因為有這個信念,有這個理想。我們有理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所以我們才能取得勝利。革命勝利以後搞建設,我們也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他還說:“我們多次重申,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走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段飽含深情的話充分體現了鄧小平作為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真心信仰和對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
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充滿了深厚的感情。他16歲赴法國勤工儉學,在法國初次接觸了馬克思主義。1922年6月,在趙世炎、周恩來的發起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成立,18歲的鄧小平加入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開始了他一生的革命生涯。不久就成為中共正式黨員。後來,他回憶這段時光時說:“那個時候能夠加入共產黨就不容易。在那個時代,加入共產黨是多大的事呀!真正叫做把一切交給黨了,什麼東西都交了!”所以,鄧小平從一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起,就真正相信這個理論,並以此為自己的終身信仰,無論遇到多麼大的曲折和坎坷從沒有動搖過。甚至在他人生最困難的時期,他也沒有動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學習。鄧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謫居江西這一段時間裏,每天上午勞動之餘,就把日常生活中盡可能多的時間都用來抓緊讀書,讀了大量的馬列著作,為鄧小平積聚了充足的精神力量和智慧能源,使他在此後的20多年裏,能有足夠的內在力量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去實現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第二次曆史性飛躍。
鄧小平始終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立黨之本、立國之本。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要深刻認識和掌握馬克思主義,首先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他批評“忽視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傾向,指出,要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和毛澤東同誌的著作,隻有這樣,才能“提高我們運用它的基本原則、基本方法,來積極探索解決新的政治經濟文化問題的本領”、加強我們工作中的原則性、係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
在馬克思主義學風問題上,也體現出鄧小平對一般與個別關係的自覺運用,他非常注重馬克思主義“整體”和“精練”的統一。他始終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整體的、科學的理論體係來理解和學習,這樣才不至於被經典作家的某些論斷束縛手腳,從而走向教條主義的泥沼。“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黨在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方麵存在很大的分歧,主要是如何理解馬克思恩格斯講過的一些話,當時一些人提出“兩個凡是”的觀點,雖然針對的是毛澤東本人,但也體現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態度。對此,鄧小平提出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一個體係的觀點。所謂體係,就是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內在的邏輯性。馬克思恩格斯講過很多話,如果孤立地看,馬克思的個別論斷和個別詞句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失去了其合理性,但如果整體地全麵地看,馬克思主義就是真理,就是科學,就是指導我們行動的指針。因此,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按照馬克思主義來辦事,是從體係上來講的,而不是從個別的論斷上來說的。
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還體現在“精練”上。鄧小平經常講,學馬克思主義要精,要管用,要把握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中最基本、最精華、最有用的東西。對此,鄧小平講了三個觀點:一是長篇的東西是少數搞專業的人讀的,群眾怎麼讀,要求都讀大本本,那是形式主義,辦不到。因此,不要以“理論家”自居,嘩眾取寵,更不能用大本子嚇唬群眾。二是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體係,體係就是骨架,學習馬克思主義就是要掌握體係,掌握骨架,也就是掌握馬克思主義內在邏輯的聯係。三是主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想,因為哲學思想中比較完整地體現了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思想,隻要把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學到手,就基本上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特別是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2.著眼基本原則
鄧小平以“精練”的標準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學習,他著眼的主要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他明確指出:“我們要堅持的和要當作行動指南的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說是由這些基本原理構成的科學體係。”他從馬克思主義宏大的理論體係中提煉和歸納出了對解決中國具體問題有指導意義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則,作為最“一般”意義上的“硬道理”來指導我們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
鄧小平運用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觀點,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真學習和深刻理解,更通過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和全麵反思,堅定地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的原則是發展生產力。按照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社會生產力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和前提,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物質根源。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必然促進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發生變革,由此推動著社會形態的更替和整個社會的全麵進步。早在馬克思主義創立的時候,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指出:“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馬克思還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隻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還認為,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後,“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裏,並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後也曾指出:“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後,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在新中國建立後,毛澤東也說過:“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可見,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鄧小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生產力的基本思想,並將之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
早在建國初期,鄧小平就明確指出:“共產黨就是為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否則就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左”傾思想一直在黨內占據統治地位,在對待馬克思主義著作、原理和思想上,也長期存在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的態度。黨對社會主義認識不足,忽視生產力發展,不顧客觀條件,不顧客觀規律,誇大人的主觀意誌,盲目追求生產關係的先進,最終導致“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全麵實行“以階級鬥爭為綱”,把階級矛盾當作主要矛盾,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人民生活水平長期沒有得到應有的改善和提高,完全脫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實際。
在反思和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時,鄧小平沉重地說:“從一九五八到一九七八這二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什麼叫社會主義,什麼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體現出優於資本主義,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物質基礎。”之後,他又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發展生產力。”
所以,“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以後,一定要致力於發展生產力,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中國的實際而言,由於特殊的曆史原因,仍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解決矛盾的根本辦法,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所以,“整個社會主義曆史階段的中心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這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位,更重要的是鄧小平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以及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方麵。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他看來,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要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就要求社會主義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所以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並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他還首先從生產力的角度,對社會主義的本質作了科學概括。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這一科學概括,包含著相互聯係的三層意思。第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第二,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第三,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也是人們為之奮鬥的理想。這三層意思緊密相關,而第二、第三兩點,都離不開第一點。無論是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還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些問題的解決和目標的實現,都必須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前提。沒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沒有極大豐富的社會物質基礎,後兩個方麵都隻能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鄧小平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將發展生產力和解放生產力作為黨和國家的第一要務,確立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觀,並在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基礎上,從更高層次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內在的根本屬性和優越性,以新的內容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這項基本原則,極大促進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經濟建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