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公孫逸返回客棧,一眾甲士滿眼驚愕的盯著他看,公孫逸並不知道,一首洛神賦早已名動京城。
這個時代雖然信息相比後世並不發達,但月旦評本是上流士人彙聚之所,影響力十分驚人,無數眼睛緊盯著這裏的一舉一動。
公孫逸所做詩篇早已路人皆知,同時公孫逸愛慕蔡琰的傳聞也不脛而走,傳得沸沸揚揚。
田豫上前滿是感慨的言道:“少主早已名動京師,我等再去拜訪,想必不會再受那鳥氣!”
“不必前去,用不了多久麻煩自會上門。”公孫逸饒有深意一笑,轉而步入房間倒塌而眠。
田豫滿臉不解,但既然公孫少主不願明說,倒也不必追著詢問,果然正如楊逸所說,第二天一早,不少自詡才高八鬥之士紛紛前來拜訪,隻是公孫逸早有命令,令田豫帶領甲士擋在門外,不論何人前來,都以身體有恙推辭。
其實並非公孫逸架子大,而是很清楚這些人前來目的,無非要借公孫逸之名出頭罷了,若是麵見,即便公孫逸一言不發,出去也完全可以說與公孫逸以文會友提升身價。
即便說略勝一籌,恐怕也無人前來論證,這正如營銷策略一般,借名上位,這也是東漢時期,舉薦體製下一種普遍現象。
公孫逸深居客棧內佯裝身體有恙,雖然無法外出,倒也過得愜意,數日前皇帝已來詔命,令其速速進宮,隻是當得知公孫逸身體有恙,特寬限三日,以示天恩浩蕩。
該來的總是要來,即便知道入宮福禍難測,一個不小心很有可能身死其中,奈何皇命難違,何況現如今大漢雖然岌岌可危,但百足大蟲死而不僵,漢庭威勢尚在。
若是此時逃走,豈不是坐實了公孫瓚不忠叛變,一旦公孫瓚倒台,在外的公孫逸什麼都不是,何況於情於理公孫逸無法丟下一切委而去之。
隻是正當公孫逸打算前往皇宮覲見漢靈帝之時,一份特殊的拜帖,使楊逸心神蕩漾。
洛都蔡邕府邸外,公孫逸躍下剛剛挺穩的馬車,微整衣冠,緩步上前親自叩門,雖然田豫原本打算跟隨前往,但公孫逸並不清楚所為何事,何況帶著孔武有力的軍士前往實在不妥,隻能好言相勸,才讓田豫放棄跟隨前往的打算。
不多時,府邸大門徐徐打開,一須發花白的管家快步走出,滿是恭敬一禮,順手接過公孫逸手中拜帖快速掃過,再次恭敬一禮道:“老爺已經等候多時,還請公孫公子隨我來。”
老者微微欠身,恭引公孫逸前往會客廳,行為得體,待人接物禮數周全挑不出絲毫毛病,言語雖然恭敬卻不卑不亢,公孫逸暗暗讚歎,不愧是蔡府管家。
想象很快就能見到東漢文學大家的蔡邕,一時心中頗為激動,況且蔡琰就在府中,那令人迷醉的姿容不時在腦海裏浮現,更加忐忑之餘不由減速慢行,一路走來甚至無心去看府邸美景,在前麵帶路的管家心領神會,也隨之慢了下來。
片刻之後,公孫逸深吸一口氣步入會客廳,左右看去,大廳之內裝潢別致,配合屏風清新淡雅,四周裝點更顯超然,隻見一男子健步步而出,看樣貌年近半百,白麵長須清奇古貌,風度翩翩令人心生傾慕之心,想必就是素有曠世逸才之稱的蔡邕蔡伯喈。
“有失遠迎,還請公孫公子海涵。”蔡邕並未因公孫逸年齡尚輕有所輕視,何況直衝洛神賦名動京城,公孫逸也算小有名氣,得到不少士人推崇,如此禮遇倒是有一分考量。
“伯喈先生親迎,晚輩誠惶誠恐。”
“遠來是客,公孫公子不必拘束,請。”
分主賓坐定,公孫逸接過仆從遞來清茶言道:“晚輩惶恐,不知伯喈先生喚晚輩前來所為何事?”
“公孫公子一篇洛神賦早已名動京城,大作老夫早先拜讀,錦繡文章,妙筆生花,實為難得佳作。”
公孫逸心中一動,蔡邕雖然言語之間多有對洛神賦的讚許,但明顯邀請他來的目的並非這個,此時左右而言其他,一時讓公孫逸更加摸不著頭腦,不由微微躬身行禮道:“還請伯喈先生明示。”
蔡邕微微沉吟,隨之微微歎氣道:“既然如此老夫便開門見山,洛神賦名滿洛都本是佳作,這無可厚非,奈何公孫公子言明心生愛慕小女琰兒實在多有不妥。”
蔡邕微微沉吟接著道:“公子可能不知,小女早已與河東衛家定有婚約,還請公子表述聲明,免得徒增麻煩,老夫不情之請,還請公孫公子允同。”
雖然對蔡邕十分尊崇,但若是發表聲明蔡琰並非洛神賦所示之人,一時必然備受質疑,甚至有人懷疑一個不過舞勺之年的少年,是否有此才學,一旦屢遭質疑,楊逸原本計劃便功虧一簣,這一點公孫逸無法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