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 / 1)

一場聲勢浩大的戰亂,使原本國勢繁盛的大唐皇朝,從此走向衰敗。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冬,身兼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的蕃將安祿山,經過長達十年的準備後,在範陽起兵造反,首都長安的天然屏障潼關,隨即失守,當時已年屆七十歲的皇帝李隆基、太子李亨等君臣一行,倉皇帶領著宮眷與皇親們,往蜀道而逃,而李亨卻於中途與李隆基分道揚鑣,逃到朔方,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即皇帝位,改元至德,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次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叛軍復長驅直入,攻陷長安,隨即大肆殺掠。

當此之時,大唐的江山已搖搖欲墜,頗有滅亡的可能性,幸有李亨長子廣平王李豫、大將郭子儀、番將濮固懷恩等,率兵奮勇擊潰叛軍,不久即收復了長安與洛陽,使大唐旌旗,重新飄揚在兩城郭之上。

李亨與皇親國戚們,終於回到長安。

此時,原本處處笙歌與繁華的長安,已顯得殘敗淒零,雖然百姓們已陸續返鄉、君臣們協力建設,但安史殘部依然作亂,朝廷財力困窘、民間盜賊橫行,千年帝都以往繁榮昌盛的風貌,仍難在短時間內恢復。

隻有青山依然傲立、水流依然嫵媚;人間的至情真愛,依然迴蕩……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