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窮水盡”到“柳暗花明”(1 / 2)

打管打,談管談。就在毛澤東發布“決戰動員令”前兩天——11月16日,陳立夫從南京給在上海的潘漢年發來電報,邀他赴南京舉行第二輪談判。

翌日,潘漢年趕到南京,經張衝告知,陳立夫帶著毛澤東12日複潘漢年的電報,到洛陽去向蔣介石請示去了。陳立夫讓張衝轉告,請潘漢年在南京稍候。

就在毛澤東的“決戰動員令”發布翌日-11月19日,陳立夫從洛陽回到南京,馬上跟潘漢年會談。

陳立夫帶回的蔣介石的話,口氣是非常強硬的。陳立夫說,蔣介石仍堅持原來的意見,決無讓步的可能!蔣介石要潘漢年將此意見電告毛澤東。

潘漢年提及,曾養甫代表國民黨,曾經提出關於國共合作的四項條件,與蔣介石今日的意見相距甚遠。陳立夫完全否認曾養甫曾提出過四項條件,說:“純屬子虛烏有!”

談判的氣氛變得緊張了。

陳立夫說:“日德正在拉蔣先生加入反蘇戰線,中蘇關係可能會惡化,那時,紅軍豈不更糟糕?”

潘漢年針鋒相對道:“蔣先生要加入反蘇戰線,就不會抗日,我們今天的談判也不需要了。”

聽潘漢年這麼說,陳立夫又道:“我們不希望中國加入反蘇陣線,因此更希望紅軍方麵能為民族捐棄成見。”

這樣一來,第二輪會談依然沒有取得成果。

11月21日,潘漢年把會談情況電告毛澤東和張聞天。

22日,署名“東、天”的密電從陝北發到潘漢年手中——

小開:

(甲)南京兩電、上海兩電均收到。目前此事無從談起。恩來事忙,暫難出去。

(乙)我隻能在保全紅軍全部組織力量、劃定抗日防線的基礎上與之談判。

(丙)從各方麵造成停止進攻紅軍的運動,先醞釀,然後發動,一處發動,到處響應,以此迫蔣停止剿共,此是目前抗日統一戰線的中心關鍵。詳容另告。

東、天

11月22日亥

這麼一來,國共談判隻好暫且畫上休止符。

這時,中共紅軍和國民黨胡宗南部隊正激烈交火。戰鬥在甘肅東部環縣山城堡打響,那裏離“紅都”保安以西並不太遠。自從毛澤東在18日下達“決戰動員令”,紅軍一、二、四方麵軍三大主力開赴山城堡,於21日一下子殲滅了胡宗南部隊一個旅又兩個團。

雖說吃了敗仗,蔣介石“剿共”之心愈切。他和宋美齡飛太原,飛濟南,飛綏遠。

在太原,蔣介石鼓動山西省主席、晉軍首腦閻錫山“剿共”。在濟南,蔣介石策動山東省主席韓複榘全力“剿共”。在綏遠,蔣介石要傅作義調部隊“剿共”。

這時,毛澤東則加強了逼蔣抗日的策略。毛澤東等十九人致信蔣介石。此信一派毛氏文風,況且如今已收入《毛澤東書信選集》,足以確證出自毛澤東筆下——雖說信末是以下十九人共同署名(其中王稼薔即王稼祥):

毛澤東 朱德 張國燾 周恩來 王稼蓄 彭德懷 賀龍 任弼時

林彪 劉伯承 葉劍英 張雲逸 徐向前 陳昌浩 徐海東 董撮堂

羅炳輝 邵式平 郭洪濤

率中國人民紅軍同上

此信花了一大段筆墨,回顧蔣介石曆次“剿共”的敗績,一直數落到山城堡之敗。然後筆鋒一轉,勸起蔣介石來。毛澤東陳詞於蔣介石,時而慷慨激昂,時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現照錄此信後半段原文於下:

天下洶洶,為公一人。當前大計隻須先生一言而決,今日停止內戰,明日紅軍與先生之西北“剿共”大軍,皆可立即從自相殘殺之內戰戰場,開赴抗日陣線,綏遠之國防力量,驟增數十倍,是則先生一念之轉,一心之發,而國仇可報,國土可保,失地可複,先生亦得為光榮之抗日英雄,圖諸淩煙,馨香百世,先生果何故而不出此耶?吾人敢以至誠,再一次地請求先生,當機立斷,允許吾人之救國要求,化敵為友,共同抗日,則不特吾人之幸,實全國全民族唯一之出路也。今日之事,抗日降日,二者擇一。徘徊歧途,將國為之毀,身為之奴,失通國之人心,遭千秋之辱罵。吾人誠不願見天下後世之人聚而稱日,亡中國者非他人,蔣介石也,而願天下後世之人,視先生為能及時改過救國救民之豪傑。語日,過則勿憚改,又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去何從,願先生熟察之。寵深禍亟,言重心危,立馬陳詞,佇候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