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開”架起新的國共之橋(1 / 2)

在經中共的三位密使——董健吾、張子華、周小舟,以三條不同的途徑多方奔走之後,國共之間日漸溝通,正式談判的條件日臻成熟了。

前文已經寫及:1936年9月下旬,一支奇特的隊伍從“紅都”保安出發,前往西安。這一群人之中,大多穿國民黨軍服,唯有一人西裝革履。在這支化裝成“國民黨軍事委員代表團”的隊伍中,那位“馬夫”葉劍英是真正的首腦,而那位戴禮帽、挾黑皮包、穿西裝的“秘書”,則是中共特科要員潘漢年。

潘漢年身上,帶著周恩來在9月22日寫成的致蔣介石的親筆信。這是一封極為重要的信件。周恩來寫道:

介石先生:

自先生反共以來,為正義與先生抗爭者,倏已十年。先生亦以清黨剿共勞瘁有加,然勞癢之代價所付幾何?日本大盜已攫去我半壁山河,今且升堂入室,民族浩劫,高壓幹四萬萬人之身矣!近者,先生解決西南事變,漸取停止內戰方針。國人對此,稍具好感。唯對進攻紅軍猶不肯立即停止,豈蘇維埃紅軍之屢次宣言、全國輿論之迫切呼籲,先生猶可作為未聞耶?

先生為國民黨及南京政府最高領袖,統率全國最多之軍隊,使抗日無先生,將令日寇之侵略易於實現,此漢奸及親日派分子所祈禱者,先生與國民黨之大多數,決不應墮其術中。全國人民及各界抗日團體嚐數數以抗日要求先生。先生統率之軍隊及黨政中之抗日分子,亦嚐以抗日領袖期諸先生。共產黨與紅軍則亟望先生從過去之誤國政策抽身而出,進入於重新合作共同抗日之域,願先生變為民族英雄,而不願先生變為民族罪人。先生如尚徘徊歧路,依違於抗日親日兩個矛盾政策之間,則日寇益進,先生之聲望益損,攘臂而起者,大有人在。局部抗戰,必將影響全國。先生縱以重兵臨之,亦難止其不為抗戰怒潮所卷入,而先生又將何以自處耶?

奉上8月25日敝黨中央與責黨中央書,至祈審察。迫切陳詞,佇候明教。順祝起居佳勝!不一。

周恩來

9月22日

潘漢年隨葉劍英進入西安城,在那裏秘密會晤了張學良。他還與從廣州前往陝北的中共密使張子華作了長談。

毛澤東和葉劍英之間,保持著密電往來。

10月14日下午4時,毛澤東致電葉劍英:“在進攻未停止,恩來未出動以前,準備派在滬之潘漢年同誌進行初步談判,此項請告毅並轉年。年何日去滬,毅何日去寧?”

電文中的“年”,即潘漢年:“毅”,即張學良。

接毛澤東此電,潘漢年便離開西安,直奔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