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聽了這番話,喜悅萬分,說:“好,我立刻與群臣商量這件事。”
這個時候,曹孟德派使者給孫權捎來一封信,信上寫:近來我奉皇帝的命令討伐有罪的臣子,大軍南進,劉琮俯首稱臣。我現在已訓練好了八十多萬水軍,正想與將軍在東吳會獵。
孫權一口氣將這封信讀完。
群臣像失去了窩巢的蜜蜂一般,立刻出現了非常熱鬧的場麵。
“啊呀,八十萬水軍,還沒有包括步兵。”
“起碼有一百萬!”
“我們不過幾萬兵馬,這……”
長史張昭是典型的主降派,以各種理由說服孫權投降。
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隻有魯肅默坐不語。
孫權起身上廁所,魯肅趕忙追到屋簷下。孫權似乎知道他的用意,緊緊握住魯肅的手說:“先生想說什麼?”
魯肅說:“剛才我聽了這般人的議論,感到非常氣憤,他們的主張隻能坑害將軍,這般人不值得同他們商討國家大事。今天我魯肅可以迎降曹操,但你不可以。”
孫權感到莫名其妙,說:“先生這語使我不解。”
魯肅說:“今天我迎降曹操,曹操當會將我送回鄉裏,品評我的名位委以官職,還不至於不能生存。我還能夠做個小官吏,出門乘坐牛車,一批小吏士卒跟著我,與士大夫們交朋結友,相互拜訪,一級級往上爬,仍然不會失去州官郡守一類的官職。”
“那麼,我又為何不可以迎降曹操呢?”
魯肅說:“你胸懷大誌,繼承父兄之業績,怎麼能將祖傳的基業送給他人呢?就像劉琮一樣,有辱先人啊。希望你及早拿定主意,切莫采納張昭那般人的意見。”
孫權長籲了一口氣,說:“這些人發表的議論很使我失望。現在你提出的策略,正與我的想法相同。”
諸葛亮本不便參加孫權主持的會議,但他想到東吳國內部主張迎降曹孟德的力量很強大,恐怕孫權的力量難以說服他們,自己輔佐劉備以來,這麼久了尚未建功,恐被人恥笑,今天出使東吳,倘若孫劉達不到結盟的目的,這如何向主公交代呢?他們可正處在逃難之中。諸葛亮思來想去,決定進去參加會議,把孫劉聯合的道理傳達給眾人。
諸葛亮托侍衛將魯肅喚出來。
“子敬,今日之事如何?”諸葛亮急切地問道。
魯肅答:“子布、元表這類舊臣極力主張迎降曹操,孫權和都督不容易說服他們,雙方正在進行激烈的舌戰。”
諸葛亮說:“看來得引我進去,我可以說服那些投降派。”
在魯肅的引領下,諸葛亮風度翩翩地進入會場。
可是群臣就因為看出了諸葛亮是來求救兵的,所以都不主張援救。把矛頭都指向了劉備。
經過精彩的辯論,可諸葛亮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這群烏合之眾。
孫權聽諸葛亮一番精彩的辯論,暗自歎服,堅定了他聯合劉備共抗曹操的決心。但如何籌劃,還得等周瑜回來。
公元一二八年,正當諸葛亮遊說孫權之際,曹孟德的輕騎兵以一日三百裏的速度行軍,他親自率領,並由曹純配合虎豹騎統一指揮,日夜兼行。這個時候,他的腦子裏想的是,絕對不能讓劉備與孫權搭上,萬一那樣,南征行動將和北征一樣艱難而漫長。於是,他一麵追趕劉備,一麵發信給孫權,用攻心戰先唬住孫權。
終於,曹軍在當陽長阪坡附近與緩緩蠕動的劉備大軍相遇了。
劉備的部隊雖比曹孟德帶來的人多得多,但曹軍來得突然,劉備又急著保護跟隨的難民,根本無法作戰。
在曹孟德的輕騎兵一陣衝殺下,劉備全軍大潰,連妻兒都陷於亂軍中,幸賴趙雲全力死戰,並在亂陣中救出甘夫人及劉備之子阿鬥。負責殿後的張飛二十騎輕騎兵,則巧妙地選擇在漳水及沮水會合的長阪橋部署,布下疑兵陣,以阻撓曹操的追兵。
這個地方水勢湍急,極難渡過,加上長阪橋已被張飛破壞,除了冒險渡河,沒有其他通路。
曹純趕到長阪橋頭,隻見張飛在對岸橫矛直立,大聲怒吼:“我乃張翼德,有膽的不妨過來決一死戰!”
曹純見張飛一副有恃無恐的樣子,弄不清有何詭計,也不敢貿然渡河。
雙方在斷橋的兩岸僵持良久,使劉備得以撤退到安全的地方。
為了避免曹軍死命追趕,劉備決定放棄江陵,向東南直接退守夏口。終於在揚水及漢水間巧遇關羽的船隊,乃一同順流而下。不久又碰上江夏太守劉琦北上支援的一萬多名水軍,雙方會師暫住夏口,以便和孫權取得聯係。
當曹孟德追到長阪橋時,曹純已向後轉了。
曹孟德驚愕地問:“侄兒為何不追劉備軍隊?”當他看到坍塌的橋梁時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守住那方橋頭的人是誰?”曹孟德問道。
“是一名滿臉胡茬的粗壯將領,聲音特大,拿一長矛。”曹純說。
曹孟德突然感到一種慶幸,幸虧曹純沒有與那將領對仗,否則……
“叔父,隻怪那將領毀了長阪橋,不然我早已取下他的人頭。”曹純不無遺憾地說。
“你知道劉備的手下有一個叫張翼德的名將嗎?這家夥在萬軍之中取敵方上將的腦袋好比探囊取物。這個守橋的將領就是張翼德。”曹孟德對曹純說。
哪知曹純不以為然地說:“張翼德又有啥可怕,就是呂溫侯再世,我也要與他打鬥幾十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