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直搗黑山賢才附 全力以赴討董卓(3 / 3)

公孫瓚親率三萬精兵往南進發,來勢很猛。袁紹派他的部將麴義為先鋒,另外兩員大將顏良和文醜在後麵接應。先鋒麴義先用少數兵力去試探一下,隻帶著八百名弓箭手上去對付公孫瓚的軍隊。而公孫瓚在這裏布防了三萬強兵,因此對麴義的八百人根本不放在眼裏。

鎮守界橋的嚴綱帶著一隊騎兵過了界橋,往前一望,隻有這麼一點兒敵人,立即下令進攻,猶如餓狼撲食一般直衝過去。麴義的八百名精兵拿著盾牌護著身子,蹲在地上紋絲不動,好像海灘上一大群蛤蜊躲著風暴似的。等到一定的時機一起出擊,終於在戰爭中麴義占了上風,最後嚴綱的敗兵隻好往界橋急退。

這時袁紹手下的另外兩員猛將顏良和文醜,他二人一見先鋒麴義取勝,便飛馬趕來,衝到界橋。公孫瓚的兵馬紛紛恐慌,擠著過橋,擠不上橋的就在南岸沿著河道逃奔。

顏良、文醜追過了橋,直抵公孫瓚大營,但是瞧見軍營整肅,並無一種慌亂跡象,就勒馬止步了,不敢冒昧深入,以免中計。但二人砍倒營門口一麵旗子,並耀武揚威地在營門口繞了兩圈。

界橋勝利的消息,早有兵士向袁紹報告。袁紹一聽大喜,沒料到一交手就獲勝,便下令兵士就地休息,自己帶了百來名衛兵和幾十個弓箭手,毫無顧忌地走出大營來了。他和謀士田豐一麵聊天,一麵信步走著。他仰望天空,哈哈大笑道:“公孫瓚竟是無能之輩啊!”

這時公孫瓚的兩千多名沿著河道跑的騎兵趕到了袁紹一驚,幾乎跌倒,田豐趕緊扶了他,迅疾進到旁邊一處短牆裏麵去躲避。袁紹驚魂一定,一邊看著他的衛兵和弓箭手,一邊摘下自己的頭盔,狠狠地往地上一摔,嚷道,“大丈夫應當戰死,豈能貪生躲於牆後?”說著,就拉過弓箭來,向公孫瓚的圍兵反射。其他弓箭手也跟著放箭,一百多名衛兵則拿著長戟拚命抵抗。

其實這是袁紹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勇猛,因為已被團團圍住了,無論怎樣掩護他,他也是逃不出去的,唯一隻有鼓動士兵勇戰,或許還有生還的機會。

果然,公孫瓚的兵一是並不知道被圍在裏頭的人有袁紹;二是袁紹兵士大力抵抗,他們一時也占不了好大便宜,加之被衝敗逃到這兒來的,士氣已經受挫,已無堅韌的戰鬥力;三則是見袁紹部將麴義這時已從遠處奔這裏來了,於是,這兩千多騎兵也就趕快離去了。

袁紹虛驚一場,已是大汗淋漓。一行人才過來護著他,回到了大營中去。

幾天之後,公孫瓚整休部隊之後,又出來攻打袁紹,但這一次,他仍然是大敗而回。公孫瓚仰天長歎道:“天不助我也!”然後率兵退到薊城。從此以後,他不再親自出來跟袁紹作戰了。

袁紹打退了公孫瓚,冀州的地盤拿定了,袁紹在冀州的統治權,從此穩固下來。

兗州刺史劉岱與袁紹及公孫瓚都有交往,公孫瓚與袁紹對峙期間,一再要求劉岱表明立場。由於公孫瓚軍勢旺盛,劉岱遲疑不能決。他聽說東郡人程昱頗富智謀,便前往求教。

程昱聽了,說道:“公孫瓚遠在北方,而袁紹就在鄰近。想依遠方的朋友幫忙,絕不若近鄰來得可靠。何況公孫瓚軍勢雖強,但絕非袁紹的對手。”

劉岱沉思而回,決定暫不動作。

果然,沒多久,公孫瓚被擊潰的消息傳來,劉岱才完全信服程昱的議論,便和袁紹建立了軍事同盟。

經過一陣子的混亂及整合,袁紹已雄踞冀州,公孫瓚勉強守住幽州南部,並州及司隸區則由董卓軍團控製,兗州及豫州眾軍團雜處,袁紹掌握豫州大部分地區及揚州北部,荊州在劉表大力整合下,也漸趨穩定。另外,陶謙在徐州、劉焉在益州、張魯在漢中,也逐漸形成獨立的勢力。

不停的戰亂,使立國根本的農村經濟幾乎完全破產,受苦受難最多的,自然是老百姓。一向同情民間疾苦的曹操,麵對老百姓遭受戰禍的悲慘景象,心裏非常悲憤,譜出了詩歌《蒿裏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初期令盟津,乃心在鹹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力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在北方。

衣甲生蟣虱,百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操在詩中寫道:“關東地區的義士們,共同興兵討伐殘暴擅權的董卓政權。初期各路軍馬在盟津會師,目的是重建漢室的江山。軍隊雖已令齊,卻各懷鬼胎,躊躇不行,沒有人肯領頭帶動。為了爭權奪利,原有的同誌們反目成仇,互相火並。”

在漢末群雄中,曹操可算是少數較同情“民間疾苦”的軍事領袖。曹操一生的成長,和起義的黨人有著不可分割的機緣。他似乎也是漢末群雄中,最善於處理起義的一位領袖。曹操關心,以及努力解決起義事件的熱情,也使他的事業在危機中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