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董卓得力平步升 覬覦之心暗中藏(1 / 3)

董卓因為擁有了龐大的軍隊,所以士氣是沒人可比的,自從宦官被剿滅之後,他就是朝中最大的隱患。朝廷中的事情都掌握在他的權下。

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即今甘肅省岷縣。他體格雄偉,膽量奇大,臂力過人,性格粗野而殘忍。

董卓少年時候,便好遊俠仗義,好打抱不平,曾經在羌中一帶行商,結交不少羌族的部落酋長。沒多久,累積不少財富,董卓便回到隴西,買下了大片土地,從事開發耕種。由於他認真賣力,漸漸有了非常好的成績。

董卓為人慷慨,出手大方,羌中各部族酋長有困難時,常請他幫忙,而董卓幾乎一概應允,並殺耕牛款待,以敘友情。

久而久之,各酋長都對他產生了好印象,董卓很快成了當地的富豪。東漢恒帝末年,董卓以邊疆六郡的良家子,被推舉為羽林郎。

董卓具有學武天分,臂力之大,無人能比。他經常隨身佩帶兩套弓箭,能騎在馬上左右開弓,一般人不能與之相敵。

不久,董卓又受任為中郎將張奐的隨身侍從官,隨其征伐並州胡人。在這次征伐中,董卓大力而勇武,建立不少功勞,因此被拜為郎中,賜重絹九千匹。而董卓將所賜之物盡數分賜軍士,因此深得軍心,在部隊裏聲望極高。

後來,由於董卓在軍中表現優異,又被升遷為廣武縣縣令,接著,又出任蜀郡北部都尉,及西域戊己校尉。

公元一八四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董卓被征拜為並州刺史兼河東太守。黃巾黨人事變期間,以中郎將持節代替得罪宦官的盧植領軍,並和張角會戰於下曲陽。董卓自恃武勇,根本看不起叛變的農人,因此采取硬碰硬的大會戰方式,企圖一舉消滅張角軍團。想不到被困入死地的農民,反抗力極大。董卓的軍團寡不敵眾,反被殺得潰不成軍。朝廷因此撤了董卓的職,將他的軍團並入皇甫嵩指揮,命董卓還鄉,在家閉門思過。

董卓被停職回鄉後,並不氣餒,他依然發揚他生意人的一貫作風,假裝為了捕魚,不斷用金錢去賄賂宦官集團,以爭取早日複職。

這時候,正好韓遂結合西涼州羌族部落叛變。韓遂是漢代的羌人,曾被任為漢王室高級將官之職,與曹操、袁紹等交情不錯。後來,韓遂奉命返回淳州,安撫羌人及漢人之間的衝突,並出任淳州軍團要職。但黃巾黨人事變後,漢王室財務幾乎破產,朝廷高官們便將他們剝削的重點再度轉向淳州,使羌人也陷入了民不聊生的慘狀,勇猛重感情的血性漢子韓遂,便帶領淳州境內的羌人部落叛變,並殺害漢王室派任的文武官吏,淳州幾乎完全淪入他們手中。

由於董卓對淳州羌人了解頗深,和羌人酋長也頗有交情,因此朝廷首先恢複其中郎將官職,並受任為西征平亂六軍團之一的指揮官。

重新複職被委以重任的董卓,率部與叛軍相距於望垣硤北地方。這次采取的是巧妙的撤離技巧。

撤到最後,再由斷後部隊把堰堤掘開,頓時河水洶湧而出,完全阻斷了追兵。羌胡族人這才發現,但已經遲了,董卓軍團已向東撤走了好遠。一時水深流疾,無法渡過,隻得眼睜睜地看著董卓逃脫。

在這次西征淳州的軍事行動中,進入隴西的六大軍團,其中五個幾乎全軍覆滅,隻有董卓軍團全軍而回。因此,董卓用兵能力再度受到肯定。朝廷下旨,軍團暫時屯駐在扶風待命,並任董卓為前將軍,領並州牧。

為了對付淳州叛變,不久,朝廷便又任命董卓為淳州刺史,進行安撫的工作。由於情勢惡劣,朝廷對董卓十分照顧和遷就,凡董卓有什麼要求,幾乎都無條件地答應。漸漸的,董卓就任性和傲氣起來,自以為很了不得,將許多人都不放在眼裏。後來,連和他一向尊重的老上司皇甫嵩的關係,也開始急劇惡化了。

基於軍情需要,董卓經常往返朝廷,共商軍機,因此非常了解皇室中央以及司隸區的部隊部署及其動態。

眼見朝政腐化不堪,宦官派與清流派間鬥爭日益嚴重,情勢極為不穩,董卓便難免興起覬覦之心。他放棄安撫淳州的任務,而將主力軍團就近駐紮在司隸區的扶風和河東兩郡,隨時準備長驅直入洛陽。

最早發現董卓異樣行動的,是皇甫嵩的義子閻忠,他要求皇甫嵩解除董卓的兵職。黃埔嵩考慮到當時的董卓的實力,調任他到中央任少府的職位都不從,當時正是劉宏去世,沒有心思管他的違命事件。終於在八月二十五日的宮廷事變中,董卓達到了他長年的夙願,將精銳的西涼軍團開入首都洛陽。

雖然西涼軍團有數十萬之眾,但是董卓駐紮在河間的軍隊本來就不多,加上他為了抓住機會連夜急行軍,真正跟隨他到洛陽京城的軍隊不過三四千人而已。

董卓到了京城,就打算自己掌握大權,可是兵馬太少,怎麼能把別人鎮壓住呢?謀士李儒便給他出了一計,他建議董卓吩咐將士在夜靜更深的時候帶領一支兵馬悄悄地出城,到第二天白日,再帶領這支人馬大張旗鼓地進城,號稱是西涼軍調來的兵馬。董卓就聽了李儒的建議,如計而行。這麼一來二去地兜了幾趟,大家都摸不透董卓到底來了多少人馬。有說五萬的,有說十萬的,還有說四城門外都是西涼的兵馬。

董卓的聲勢就這麼大起來了。俗語說:“西瓜靠大邊”。何進和何苗的軍隊,因為死了頭兒,還沒整編,他們就紛紛地投到董卓這邊來了。董卓就真正有些強大起來。

後來,騎都尉鮑信一氣之下,率部鮑信回泰山以後,袁紹就更不敢跟董卓作對了。不但如此,董卓還聽了李儒的話,先去拉攏袁家,利用一下他們再說。董卓還真有一套本領,不但西涼的胡人、羌人、漢人歸順他,就是何進和何苗的部下,因為受到了優待,也都心悅誠服地歸順了他。

他又在李儒的建議下,說要重用名士。他聽說當初蔡邕為了反對宦官,差點喪了命,被充軍到邊疆去受苦。後來雖說免了罪,可是這十多年來,一直流落在江湖,一介平民而已。董卓就派人到各處去找蔡邕,請他到朝廷裏來。

派去人找到了蔡邕,蔡邕推辭,說他有病不能去,董卓就冒火了,第二次派人去請,並對蔡邕說:“我請你做大官,你可別要我讓你全家滅門!”

蔡邕認為自己很有學問,白白死去未免可惜,就十分勉強地進京來了。可是董卓見了蔡邕,非常尊敬他,三天裏頭,連升三級,使蔡邕官至侍中。蔡邕鑒於董卓待他的真心,也就願意歸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