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太子被貶黜 議高山封禪(2 / 3)

太子賢說:“拘捕了趙道生,下一步就可能輪到我,以母後的性格也決不會輕饒於我。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鋌而走險。我打算秘密籌備一些兵器鎧甲、招募一些江湖勇士,必要時突入後宮,逼母後歸政。”

一聽這話,太子太傅張大安嚇得腦子裏“嗡”的一聲,不由自主地摸摸項上的人頭,顫聲地說:“殿下,此……此事萬萬不可為。一來危險性大,二來一旦事敗,殿下與臣等人的家眷老小必然徒遭禍害。臣以為殿下還是退居東宮,佯裝沉湎酒色,以此避禍為最好。”

“避禍避禍,能避得了嗎?”太子賢惱怒地說:“沉湎酒色,更授人以口實,前段時間,就因為這些,我這個太子差點又被廢掉。”

“殿下不如無為而有為,具書向皇後請罪認錯,訥言以為皇後還是會顧念母子之情的。”太子洗馬劉訥言獻計說。

太子賢點了點頭,決定采取兩步走,一是建立自己的親信聯盟,積極備戰;二是如劉訥言所言,以衷湣之心,去打動和麻痹武後。於是,太子賢也不去上朝了,除給母後寫幾封請罪認錯的書信外,每天就待在東宮裏,歪躺在坐床上,看舞女跳舞,聽樂工奏樂。

密探把太子賢的舉動彙報給武後,武後冷笑了一聲,即刻趕往後宮去見皇帝。

“皇上,金吾衛已查明殺害明崇儼的凶手。”見李治不說話,武後接著說:“此凶手名趙道生,乃是東宮的戶奴,據他交代……”

“不會是賢兒指使的吧?”李治打斷武後的話問。

“審問還在繼續,目前還不清楚。據這趙道生交代,東宮內政混亂,蓄養的許多戶奴皆為所欲為,拉幫結派,私藏武器。我想派人去搜檢東宮,查出這些不法之徒,肅清東宮,否則賢兒就慢慢地被他們帶壞了,最近又不去上早朝了。”

“又不上朝了?”李治驚訝地問。

“對。賢兒都是被那一幫戶奴哄騙的,疏於政事,耽於酒色,請皇上速下聖旨,著人搜檢東宮。”

“這……不如讓賢兒自己處理吧。”李治說。

“他能處理他早就處理了,臣妾懇請皇上從教子成人的角度出發,不袒護孩子,速下聖旨搜檢東宮。”

李治被逼無奈,隻得點了點頭,叮囑武後說:“一是不要驚嚇了賢兒,隻查戶奴不查其他;二是向賢兒事先通報,說明情況,取得賢兒的諒解和同意。”

“這你就不用操心了,我會做到的。”武後說著,便急匆匆地走了。一眨眼的工夫,宰相薛元超、裴炎和禦史大夫高智周各帶著本府甲士,聯合程務挺和他率領的禦林軍,迅速完成了對東宮的包圍,一場大搜查開始了。

薛元超等人高舉著聖旨,長驅直入,東宮的左右衛士不敢阻擋。無可奈何的太子李賢也被程務挺的手下逼到了一間屋裏,軟禁了起來。

後殿裏,正在焦急等待搜查結果的武後,聽到薛元超關於東宮搜出鎧甲的彙報,如獲至寶,麵露喜色。

“好,這就夠了。”武後說著,麵露殺機,命令薛元超將太子和他的手下帶至大理寺,嚴加審訊,嚴加看管。

薛元超走後,武後坐在龍案旁靜靜考慮了一會兒,然後乘上步輦,來到後殿,麵見皇上。

“皇上,東宮後廄搜出近五百副嶄新的鎧甲。太平盛世,私藏如此眾多的武器,其謀反之心昭然若揭,請聖上即刻下詔廢其太子稱號,待查清事實,再行治罪。”

“沒有這麼嚴重吧?太子東宮本來就有左右衛卒護衛,存些甲胄器仗,也是正常的,也算不了什麼。當麵說說他,讓他以後注意就行了。”李治說。

“皇上,據東宮的戶奴交代說,李賢早就暗暗準備著甲胄器仗,準備伺機突入中宮,武力逼聖上退位。他為人子心懷逆謀,天地所不容,絕不可饒恕,絕不能赦免,應該在廢去名號後,依律處死。”

“處死?”一聽這個字眼,李治心裏一驚,對武後說:“處死賢兒是絕對不可能的,朕絕不答應。”

“皇上!”武後正色道,“作為一國之尊,更應該心存公心,大義滅親,對逆謀造反的人,決不能心慈手軟,否則,將何以示誡後來者,又何以坐穩江山。”

“朕……朕實在是於心不忍,賢兒是一個多麼聰明英武的孩子啊。”

“憐子之情人皆有之,賢兒墮落到這個地步,我作為母後,更為傷心。但現在朝臣的眼睛都看著聖上,看著聖上怎樣公允地處理這事,若一味顧念父子之情,恐怕會造成文武眾卿離心離德,那時候,後悔就晚了。”李治被武後幾番話說得心神不寧,拿不定主意,哭喪著臉老是用手揉開始疼痛的頭。這時,武後又進一步催促道:“皇上,快下聖旨呀。”“下,下……”李治被逼不過,淚如泉湧,手哆嗦著,在武後擬好的廢太子賢為庶人的詔書上蓋上了印。調露二年(公元680年)八月,太子賢被廢為庶人後,逐出京城。永淳二年(公元683年),遷於巴州安置。從其東宮馬廄搜出的數百領皂甲被悉數拉到洛陽的天津橋畔當眾焚燒。此案涉及了很多人,包括趙道生在內的太子黨徒,一律市曹問斬。左庶子兼中書門下三品宰相張大安,因失察之咎,坐阿附太子之過被貶為普州刺史。太子洗馬劉訥言也被發配到八千裏之外的振州。東宮太典膳丞高政被遣送回家後,高家的幾個叔侄怕引火燒身,急於想和這位高家的“敗類”劃清界限,合夥將高政刺殺在家中,並割下其首級,棄置於道上。與廢太子賢來往密切的太宗之子曹王李明、太宗之孫蔣王李煒,也躲不過武後的鐵掃帚,以李賢之黨的罪名,分別遷到別州安置,後皆為武後所殺。其後在文明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即李治去世兩個月後,武後臨朝,令左金吾將軍丘神勣往巴州檢校賢宅,以備外虞。到了巴州,丘將軍依據武後的密令,把李賢閉於別室,逼令其自殺,李賢死時年僅三十二歲。武後舉哀於顯福門,追封賢為雍王。又假裝震怒,把殺人凶手丘神勣貶為疊州刺史,但不到兩個月,又官複原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