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渾噩噩的換好衣服來到大殿,此時殿內殿外都已是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大殿之內,太後與康熙居於主位,其餘皇族眾人則皇子、格格一邊,嬪妃、福晉一邊分兩列坐於主位之下。殿外從殿門至寧壽門口都擺好了無數圓形餐桌,上覆火紅桌布,繡著金色篆體小“壽”。桌上盡擺精致小點,各式水果。眾人按官職高低、地位尊卑,已各自入座。殿外寧壽宮門邊已搭建了高高的戲台,供眾大臣女眷觀賞。而殿內大殿正中也空出了大片場地,將由宮廷樂師、舞姬在此表演。我們演奏《輝煌》的地方亦是在此。
在大殿側門,我深吸幾口氣,努力打起精神,武裝完畢,才步入殿內。殿上語嵐、柔寧和海若她們已分散在太後與康熙兩桌後靜候差遣,而紫馨則代替我與凝玉一同分侍太後兩側。
我上前悄聲詢問過紫馨現場具體情況後,便與她交換了位置。凝玉用眼神詢問我為何晚到,我歉意一笑,悄悄指指外邊又指指衣服,示意外出巡視,又換了衣物。
此時內監高聲唱到:“皇四子、皇十三子恭賀皇太後壽辰。”
太後麵上一喜,康熙也麵露笑意。太後手執絹帕揚手道:“快宣!”
話音一落,兩道金黃身影便步入殿內,左側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男子,稱不上俊朗,倒也眉目清秀,隻是眼神無波,樣子稍嫌淡漠,應是四四胤禛。而右側正是適才見過的胤祥。二人身後跟著四個小太監,抬著一個一米多高的物件,鮮紅綢布遮蓋,看不出是什麼東西。從他們一進殿內,我的眼光就隻落在胤祥身上,此時的他與我平日所見完全不同,斂去了嬉皮笑臉,變得從容而又穩重,舉手投足間處處盡顯優雅,緩步行來時步步彰顯貴氣。這樣的胤祥是我不熟悉的。我定定看著他,總覺得這個人不是我所認識的那個黃祥。對於他竟是皇子,竟是十三這個信息總也覺得太不真實。
二人行至太後座前,齊聲道:“孫兒皇四子胤禛(孫兒皇十三子胤祥)恭賀皇太後萬福金安、福壽綿長!”隨即行三跪九叩禮。禮畢,二人又對著康熙跪拜一番,然後便讓抬著物件的小太監將所抬之物抬至太後座前,卻並不放地。二人一同拿著紅綢兩邊,輕輕一拉,一道璀璨白光在殿內綻放,耀目已極。眾人定睛細看,隻見一座光潔細膩、質地純淨、溫潤非常的巨大白玉觀音赫然展現眾人眼前,其後是一紫檀多寶佛龕,墨色龕身,數十藍、紅色寶石圍繞龕前沿上,華貴非常。觀音端坐於白蓮之上,高挽發髻,開臉自然,麵部豐滿祥慈,慧眼微啟下垂,似在靜觀萬物,為蒼生祈福一般。殿內燈火映照,那潔白的玉身在漆黑的佛龕映襯下,光華流轉,竟讓人覺得異常神聖。
太後和康熙皆從座上起身,露出驚歎喜愛之色。胤祥將紅色綢布放於後來的太監的托盤之上,胤禛則從托盤上取來一塊豔紅細窄長綢,托於兩手腕,雙手合十,對著白玉觀音恭敬地拜了三拜,又將手腕上的紅綢滑至手中,穿過神龕搭於觀音雙肩之上,退後兩步再拜三拜。他一舉一動都標準而緩慢,明明隻是平凡無奇的動作,可卻讓人覺得異樣的莊重而虔誠,如同高僧在進行著祈神儀式一般。我知道四四信佛,史書上記載胤禛自幼喜讀佛典,廣交僧衲,深通佛理。康熙五十一年時,他更在國師兼活佛章嘉二世的指點下,逐一突破“初關”、“重關”和“末關”三關,證得“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得大自在”。可我一直以為這些不過是史官慣常對上位者的吹捧,應當言過其實。現在看來,這個年僅二十多歲的年輕男子,確實是對佛學有一番造詣的。
一切完畢,四四才回身對著太後與康熙道:“皇太後、皇父,法華經言‘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亦有佛曰‘凡有所求,但能一心稱念菩薩聖號,菩薩即以千眼照見,千手護持,令其離苦得樂,稱心如意。’故孫兒二人特為皇太後迎請來觀音聖像,以佑皇太後身體安康,如意吉祥。”口中說的是恭敬孝順之語,語氣神態卻仍是清冷淡漠的。可是,不知是否因之前他那番迎請觀音的儀式太過莊嚴神聖,他的這種態度並未讓人覺得不敬,反而更讓他有種舍俗出世之感。若非我知道他以後一定會登基為帝,簡直無法將這人與權勢頂端的帝王聯想在一起。
四四說完,一旁的十三接著淡笑開口道:“皇太後、皇父,孫兒迎請的可不僅僅是觀音聖像,孫兒同時還迎請了地藏菩薩聖像呢。”略略停頓,太後看向十三麵上疑惑,康熙挑眉一聲“哦?”以示詢問。
吸引了眾人注意,十三才又緩緩接著開口道:“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而地藏菩薩是以孝道立願成佛的,孫兒請回的地藏菩薩與觀音聖像正是從九華山真身寶殿迎請而來。孫兒供奉地藏菩薩,乃當以自身孝行為皇太後與皇父積福消災,永祈安康。而為皇太後迎請觀音聖像,則是希冀觀音菩薩佑護皇太後福祿永壽,體健樂安。孝行、孝場、孝道佛,賀願皇太後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說畢,撩衣跪拜,再叩首三下。殿內眾人見之,隨即離座,高呼“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亦跪下叩首三下。之後殿外之人也有樣學樣,一時間,殿內殿外全都隻見眾人黑壓壓的後腦勺,真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