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汗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實現曆史賦予的統一女真各部與社會改革的任務,為大清帝國的建立和清軍入關統一中原奠下基石。他既播下了清朝興盛的種子,也埋下了清朝衰亡的基因。他的一生十功四過,瑕不掩瑜。

努爾哈赤是我國滿族的著名首領和民族英雄,是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滿族著名的首領努爾哈赤,自萬曆十一年(1583)圖倫之役,迄萬曆四十七年即天命四年(1619)葉赫之役,經過三十六年的征撫,統一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女真各部的統一,結束了長期以來女真內部彼此殺伐,骨肉相殘的混亂局麵,促進了女真諸部的經濟交往與生產發展,也有利於女真文化的發展。而女真各部重新整合的過程,就是滿族共同體形成的過程。努爾哈赤,利用人民的力量,實現女真各部統一,促使滿族共同體形成,並為清朝建立奠下基業,後被清追尊為太祖高皇帝。

滿族著名的首領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形成滿族共同體的過程中,主持製定無圈點滿文即老滿文,益於後代,功垂後世。在後金時期,滿洲人說滿語、行滿文。清遷都燕京後,滿語和滿文成為清朝重要的官方語言和文字。尤在清朝初期,凡屬重要軍政要務,皆以滿文書寫。從而留下宏富的滿文文獻。滿文在東北亞文化中,具有特殊價值。

滿族傑出的政治家努爾哈赤,不僅統一女真各部,而且基本統一了東北地區。繼努爾哈赤之後,皇太極繼續統一星散諸部和祖國東北地區。至崇禎十五年即崇德七年(1642),皇太極完成了對女真各部和東北地區的統一。為此,他莊嚴詔告天下:

予纘承皇考太祖皇帝之業,嗣位以來,蒙天眷佑,自東北海濱,迄西北海濱,其間使犬、使鹿之邦,及產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種、漁獵為生之俗,厄魯特部落,以至斡難河源,遠邇諸國(部),在在臣服。(《清太宗文皇帝實錄》第61卷)

“斡難河”即鄂嫩河,“東北海濱”係指鄂霍次克海,“西北海濱”是指貝加爾湖。西迄貝加爾湖,南瀕日本海,北跨外興安嶺的廣闊地域,明奴兒幹都司等境內的各族人民,已被置於清代東北疆域的管轄之下,各族人民密切聯係,迅速融合。

但是,從薩爾滸之戰以降,後金與明朝戰爭的性質開始轉化,由實現女真統一,反對民族壓迫的正義戰爭,轉化為爭奪明統、進行民族掠奪的非正義戰爭。努爾哈赤同明朝進行的撫清之役、開鐵之役、沈遼之役、廣寧之役和寧遠之役,都是後金統治者與明朝統治者之間,爭奪對遼東地區統治權的鬥爭。它給遼東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滿族傑出的政治家努爾哈赤,在女真各部統一戰爭中,不自覺地摧毀女真的奴隸製,開拓女真的封建製。十六世紀下半葉和十七世紀上半葉,是我國滿族社會由奴隸製向封建製轉變時期。努爾哈赤受社會生產力發展和奴隸、農奴階級鬥爭的推動,以及明朝封建經濟的影響,能夠順應女真社會發展趨勢,采取一些重大措施,發展生產,改革社會,因而加速了女真奴隸製向封建製的過渡。在所有製方麵,如他推行牛錄屯田,頒布“計丁授田”,實行“按丁編莊”,鼓勵發展封建個體經濟和商業貿易,把奴隸田莊轉化為農奴田莊,將牛錄屯田發展為八旗旗地,從而逐漸地形成八旗軍事封建土地所有製。

在改革所有製的同時,努爾哈赤注重女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他提倡引進漢族的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優待進入女真地區的漢人工匠。他發展女真的采集業、畜牧業、手工業和農業,推廣種植棉花。他下令對貧窮的女真單身漢給予幫助,使他們能夠婚娶,以保護和增加社會生產力。他把大量“野人”女真的部民遷至遼河平原,改變其以魚肉為食、魚皮為衣的原始社會生活方式,使他們定居務農。因此,在十六世紀未和十七世紀初期,女真社會生產力經曆著一次巨大的飛躍。生產力的發展又催促著女真社會的變革。努爾哈赤利用人民力量,發展女真社會生產,推進女真社會發展,促使女真社會由奴隸製向封建轉變。從而進一步實現了祖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封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