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女真人的生計問題(3 / 3)

在手工業中,車船、紡織、製瓷、煮鹽等均有所發展。女真人的陸路運輸用獨輪車,“家家皆用小車”;水陸交通用船,製造的“小船可乘八九人,極輕捷”(李民寏:《建州聞見錄》)。船的數量較多,據朝鮮備邊司啟文稱其“造舡千艘”(《光海君日記》第7卷)。這或有所誇飾,但足資說明建州造船手工業的規模。天命初為進取薩哈連部,在兀爾簡河造船二百艘。女真人的紡織,李民寏目睹“女工所織,隻有麻布”(李民寏:《建州聞見錄》)。自從漢族繅絲、棉織技術傳入建州,其紡織業有了發展。如攻撫順時遇雨,四旗後金軍有雨衣,“弓矢各有備雨之具”(《清太祖武皇帝實錄》第2卷);攻遼陽時,自稱“旌旗蔽日”。顯然後者含有誇張之意。後金進入遼沈地區,已能織蟒緞。女真人的製瓷是在占領遼陽之後。先前他們用木製碗、盆,後來逐漸使用漢人燒製的綠碗、盆、瓶等器皿。女真人的食鹽,先是來自“貿鹽”(李民寏:《建州聞見錄》)。後明廷斷絕鹽路,建州吃鹽困難。努爾哈赤說:“包衣阿哈們逃走,都是因為沒有鹽吃。”(《滿文老檔·太祖》第21卷)於是,萬曆四十八年,天命五年(1620)六月,努爾哈赤派兵去東海煮鹽。據朝鮮國王李琿奏言,“俄傾之間,收得四百餘駝”(《明熹宗實錄》第13卷)。收得的食鹽,按男丁分配。努爾哈赤特命給修築薩爾滸城者每人半斤鹽,以資恤勵。至占領遼東海、蓋、複地區,許灶戶不納公差,鼓勵多煮鹽。如蓋州一次貢賦鹽一萬斤(《滿文老檔·太祖》第26卷)。後金的食鹽問題始得到解決。

建州手工業的發展,是與努爾哈赤重視工匠分不開的。他出於征戰的需要,對進入女真地區的工匠,“欣然接待,厚給雜物,牛馬亦給”(《李朝宣祖實錄》第134卷)。奪占遼沈地區之後,更為重視工匠的作用。努爾哈赤在下達的文書中說:

有人以為東珠、金銀是寶,那是什麼寶呢?天寒時能穿嗎?饑餓時能吃嗎?收養國的賢人,理解國人所不能理解的事情,製造出國人不能製造物品的工匠,才是真正之寶。(《滿文老檔·太祖》第23卷)

後金汗在文書中視工匠同賢人,列為國中之寶,這是難能可貴的。顯然提高工匠社會地位,給予各種優厚待遇,有利於建州手工業的發展。但是,實際上他們仍處於工奴的地位。

還有商品交換經濟。建州通過“朝貢”、“馬市”和行商,同明朝、蒙古和朝鮮等進行貿易,以貂皮、人參、東珠、馬匹、皮張、幹果、蜂蜜等,換取牛、鏵、鍋、針、鹽、布、豬等。努爾哈赤在青年時期即往來撫順經商,後多次到京師邊“朝貢”、邊貿易,又曾一次派三十名商人往黑龍江地區做生意,還在家中同蒙古商人交易,也通過女真商人把光海君谘文從朝鮮王京帶回赫圖阿拉。建州商業的活躍,推動其生產的發展,促使其生活的提高。但是,長期以來,女真的商品交換主要是以物易物。所以“掠錢無所用,高積如山”(黃道周:《博物典彙·四夷附奴酋》第20卷)。隨著商品交換經濟的發展。萬曆四十四年,天命元年(1616),“鑄天命通寶錢”(《清文獻通考·錢幣考一》第13卷)。今天見到的是用紅銅鑄造的“天命汗錢”。它一麵無字,另一麵為無圈點滿文:左為abkai,漢譯天;右為fulingga,漢譯命;上為han,漢譯汗;下為jiha,漢譯錢。但努爾哈赤的鑄幣並未大量流通,後以“銀子充足,不必鑄錢”,而停止鑄幣。當時主要流通的貨幣,仍是明朝的白銀。努爾哈赤攻占遼陽後,設置管理貿易的額真,商品的價錢和稅收,援依明例,並允許原有商人繼續開店做生意,隻是對偷稅者實行懲處。

總之,後金汗努爾哈赤從鞏固其統治和征戰需要出發,重視建州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關注商品交換的發展。努爾哈赤同其他各部女真首領相比較,確實對建州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女真人民生活的提高,更多地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他因而贏得女真人的擁戴,擊敗角逐爭雄的對手,取得統一女真各部戰爭的勝利,也奪取對明戰爭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女真的各部統一,對明的戰爭勝利,不僅促進其經濟的發展,而且推動其經濟的改革。所以,在建州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其社會內部的經濟結構,有許多嚴重課題擺在努爾哈赤麵前,亟需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