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明總兵官童仲揆、陳策等統川浙兵由遼陽北上援沈,行至渾河,得報沈陽已陷。陳策下令還師,裨將周敦吉等堅請進戰。先是,明征石砫女土官秦良玉率兵援遼。良玉有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且馭部下嚴,每行軍令,上下貫一,軍伍肅然,遼東事急,征良玉兵。良玉先遣兄邦屏以數千人行,時已至沈陽。明軍遂分為兩大營,周敦吉與石砫都司副總兵秦邦屏等率川兵營橋北;童仲揆與陳策等率浙兵營橋南。努爾哈赤得到偵破報後,急命右翼四旗兵前去馳擊。明軍橋北川兵營結陣未就,被四麵圍攻,雙方開展激戰。明軍殺死後金兵二三千人,後金軍“卻而複前,如是者三”;明軍饑疲不支,周敦吉、秦邦屏等戰死,其餘兵將奔橋南浙兵營。後金軍渡河後將浙兵營包圍數重。這時明守奉集堡總兵李秉誠,守武靖營總兵朱萬良、薑弼領兵數萬來援,至白塔鋪觀望不前,及浙兵營被圍,始前一戰,被後金左翼四旗兵殺三千人,敗遁而歸。後金軍左右兩翼遂並攻浙兵營。營中放火器,後金兵死傷枕藉。浙兵營火藥罄盡,短兵相接,力戰而敗。童仲揆、陳策等皆戰死。浙兵營雖敗,但殊死奮戰,極為壯烈。《明熹宗實錄》記載:“自奴酋發難,我兵率望風先逃,未聞有嬰其鋒者,獨此戰,以萬餘人當虜數萬,殺數千人,雖力屈而死,至今凜凜有生氣。”(《明熹宗實錄》第8卷)
努爾哈赤攻陷沈陽,擊破明兩路援軍之後第五天,即三月十八日,集諸貝勒大臣道:“沈陽已拔,敵兵大敗,可率大兵,乘勢長驅,以取遼陽。”(《滿洲實錄》第6卷)諸貝勒大臣會議同意努爾哈赤的重大軍事決策。會後,他親率八旗軍,“旌旗蔽日,彌山亙野”(《清太祖高皇帝實錄》第7卷),向遼陽進發。
遼陽是明朝遼東的首府,是東北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遼陽城堅池固,外圍城濠,沿濠列火器,環城設重炮。沈陽、奉集陷落後,遼陽失去屏障——“初,遼陽恃沈陽、奉集二城為藩蔽,而沈東捍建州,西障土蠻,較奉集更重。沈陽既陷,奉集失犄角之勢,亦沒。時驍將勁卒,皆萃沈、奉,遼兵不滿萬”(《明史紀事本末》)。經略袁應泰得到沈陽失陷的敗報之後,急檄撤各路兵守遼陽。他下令引太子河水注濠,緣城布兵,加強防守。
三月十九日,包圍遼陽。後金軍出虎皮驛,渡渾河之後,撲向遼陽。經略袁應泰督侯世祿、李秉誠、梁仲善、薑弼、朱萬良五總兵等率兵出城五裏處結陣,與後金軍對壘。後金兵見遼陽城池險固,兵眾甚盛,多意沮欲退。這時,據《光海君日記》載:“老酋曰:‘一步退時,我已死矣。你等須先殺我,後退去。’即匹馬獨進。”努爾哈赤並麾左翼四旗兵進擊,明軍發炮接戰。後金軍火器齊放,擁眾衝殺,明軍營亂,開始潰散。後金軍乘勝追擊六十裏,至鞍山勝利返回。同時,遼陽西關出援的明兵,也被後金軍擊敗。是夜,明兵在城外紮營,經略袁應宿營中。努爾哈赤也在包圍遼陽的八旗軍中過夜。
三月二十日,兩麵攻城。明軍兵力重點放在東門和小西門。明兵先在東城門,列隊放火炮,反擊後金軍。努爾哈赤命後金兵分左右兩翼,右翼四旗兵攻打東門,左翼四旗兵攻打小西門。明軍發火箭抗擊,後金兵稍受挫。努爾哈赤在右翼指揮,命右翼分兵堵塞城東入水口,左翼分兵挖開小西門閘口以泄濠水。當入水口被堵住,城濠開始幹涸時,他又命右翼四旗兵推楯車攻城。明軍排列三層,施放火器抵禦。後金兵呼喊而進,明騎兵先動搖,步兵堅持作戰。後金兵發動強攻,明軍步兵受挫敗退。明總兵梁仲善、朱萬良戰死,步騎兵大潰,望城而奔,被殺溺死者甚眾。袁應泰退入城內,與巡按禦史張銓分陴(pī,女牆)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