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治天下靠滿洲文(2 / 3)

初無滿字。父汗在世時,欲創製滿書,巴克什額爾德尼辭以不能。父汗曰:“何謂不能?如阿字下合媽字,非阿媽乎?額字下合謨字,非額謨乎?吾意已定,汝勿辭。”

上述記載,《滿洲實錄》和《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均錄入,但《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對用蒙文拚寫的記述,付諸闕如。上麵引文中的“父汗”即努爾哈赤。

於是,額爾德尼和噶蓋遵照努爾哈赤提出的創製滿文的基本原則,仿照蒙古文字母,根據滿語音特點,創製滿文。這種草創的滿文,沒有圈點,後人稱之為“無圈點滿文”或“老滿文”。從此,滿族有了自己的拚音文字。滿文製成後,努爾哈赤下令在統一的女真地區頒行。

額爾德尼和噶蓋,在努爾哈赤指導下撰製滿文,他們是滿族傑出的語言學家。額爾德尼,滿洲正黃旗人,姓納喇氏,世居都英額,少年明敏,兼通蒙古文和漢文。他投歸建州後,被賜號巴克什。巴克什,為滿語baksi的對音,是學者、博士的意思。額爾德尼隨從努爾哈赤“征討蒙古諸部,能因其土俗、語言、文字,傳宣詔令,招納降附,著有勞績”(《清史列傳·額爾德尼》第4卷)。額爾德尼一生雖建樹武勳,但其主要功績為創製滿文。與額爾德尼同時創製滿文的噶蓋,姓伊爾根覺羅氏,世居呼納赫,屢次立功,“位亞費英東”(《清史稿·額爾德尼傳附噶蓋傳》第228卷)。他受命創製滿文,同年被殺。噶蓋死後,額爾德尼“遵上指授,獨任擬製”(《清史列傳·額爾德尼》第4卷)。滿文製成,後亦被殺。但是,《八旗通誌·額爾德尼傳》載“天聰八年,額爾德尼巴克什奉命迎察哈爾歸附之眾”雲雲。《滿文老檔》載額爾德尼死於天命八年(1623),《八旗通誌》卻載其於天聰八年(1634)尚在人世。二者孰正孰誤?

其一,《清代碑傳全集·額爾德尼傳》載:“初,奉命偕理事大臣噶蓋創製國書。後哈達貝勒孟格布祿以謀逆伏誅,噶蓋坐其黨死。額爾德尼遂獨任之。既成,頒行國中,國書傳布自此始。額爾德尼既卒,太宗複命儒臣達海、庫爾纏等述其義而增益之。”(《清代碑傳全集》第4卷)達海改進老滿文事在天聰六年(1632),上文載額爾德尼此時已死。

其二,《清太宗實錄》天聰七年(1633)載:“額爾德尼遂遵諭編成滿書。我國初無滿字,額爾德尼乃一代傑出之人,今也則亡,彼所造之書,義或有在,其後巴克什庫爾纏所增。”(《清太宗文皇帝實錄》第16卷)上文載明,天聰七年(1633)額爾德尼已死。

其三,《清史列傳·額爾德尼》所載與上引《清太宗實錄》文同。《清史稿·額爾德尼傳》載“太宗時,額爾德尼已前卒”,明確載記其天聰八年時已不在人世。

其四,《清太宗實錄》天聰八年(1634)十一月戊辰載:

先是,遣額爾德尼囊蘇喇嘛、哈爾鬆阿,往迎察哈爾國歸附之眾。至是還,奏稱渡黃河三日,方遇塞冷車臣寨桑、祁他特車爾貝寨桑、塞冷都馬爾寨桑、沙布古英寨桑、阿玉石台吉、巴特瑪台吉、古魯思希布台吉兄弟、班第庫魯克……等,計五千戶、二萬口。(《清太宗文皇帝實錄》第21卷)

顯然,《八旗通誌·額爾德尼傳》中“天聰八年,額爾德尼巴克什奉命迎察哈爾歸附之眾”,源自上引《清太宗實錄》之文。但是,誤將額爾德尼囊蘇喇嘛與額爾德尼混為一人,由是鑄成史文之疏誤。實際上,應據《滿文老檔》所載,額爾德尼死於天命八年(1623)五月。額爾德尼雖以微末之罪受誅,其功業卻與世長存。清太宗曾諭文館儒臣雲:“額爾德尼乃一代傑出之人!”(《清太宗文皇帝實錄》第16卷)這個評價是公允的。

努爾哈赤主持下由額爾德尼和噶蓋創製的無圈點滿文,在統一的女真地區推行三十三年,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初創滿文缺乏經驗,同時蒙古語和滿語的語音又存在差別,因而無圈點滿文有一些亟待改進的問題。如字母數量不夠,清濁輔音不分,上下字無別,字形不統一,語法不規範,結構不嚴謹。因此,天聰六年(1632),皇太極又命巴克什達海改進老滿文。《滿文老檔》記載:

十二字頭原無圈點,上下字無別,故塔、達,特、德,紮、哲,雅、葉等字,雷同不分,如同一體。書中平常語言,視其文義,尚易通曉。至於人名、地名,常致錯誤。(《滿文老檔·太宗》第45卷)

皇太極命達海對無圈點滿文,“可酌加圈點,以分析之,則音義明曉,於字學更有裨益矣”(《清太宗文皇帝實錄》第11卷)。

達海,滿洲正藍旗人,世居覺爾察,以地為氏。他“九歲讀書,能通滿、漢文義。弱冠,太祖高皇帝召直文館,凡國家與明及蒙古、朝鮮詞命,悉出其手;有詔旨應兼漢文音者,亦承命傳宣,悉當上意。旋命譯《明會典》及《素書》、《三略》”(《清史列傳·達海》第4卷)。後達海與納紮通奸,擬罪當死,但努爾哈赤惜才,命殺死納劄,將達海鎖柱拘禁。清太宗時,達海為文館領袖,受命改進無圈點滿文。他“酌加圈點,又以國書與漢字對音未全者,於十二字頭正字之外增添外字,猶有不能盡協者,則以兩字連寫,切成其切音,較漢字更為精當,由是國書之用益備”(《清史列傳·達海》第4卷)。達海又譯《通鑒》、《六韜》、《孟子》、《三國誌》、《大乘經》、《刑部會典》、《素書》、《萬寶全書》等,積勞成疾,未竟而卒,時在天聰六年(1632)七月十四日,年僅三十八歲。巴克什達海一生勤敏清廉,死殮時“求靴無完者”(《清史稿·達海傳》第228卷),連一雙完好的靴子也沒有。達海巴克什短暫而勤奮的一生,對滿漢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尤以改進無圈點滿文為有圈點滿文,則是其一生中最傑出的業績。所以史載“達海以增完國書,滿洲群推為聖人”(《清史稿·達海傳》第228卷)。後至康熙時,勒石紀績。康熙帝旨稱:“達海巴克什,通滿漢文字,於滿書加添圈點,俾得分明。又照漢字,增造字樣,於今賴之。念其效力年久,著有勞績,著追立石碑。”(《清聖祖仁皇帝實錄》第29卷)其碑文,今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