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人生並不總是因為全部擁有而幸福,相反卻因此而失去了很多的美麗。人生就像那九十九個發夾,雖然不夠完美,卻異常精彩,人生也正是因為這許多的缺憾而使得未來有了無限的轉機,增添了無限的可能性。
的確,生命就像是一首高低起伏的樂章,隻有高低錯落,才會顯得生動而鮮活,所謂“如不如意,隻在一念間”。人生的真相便是“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生的不圓滿是需要我們去麵對和承認的事實。但另一方麵,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對此進行分析,其實人生的缺陷和不圓滿也是一種美,太過一帆風順、太過於完美,反而會令我們感到膩味無比、心生厭倦而不去珍惜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絕對完美的事物,完美的本身就意味著缺憾。正如西方諺語所說:“你要永遠快樂,隻有向痛苦裏去找。”你要想完美,也隻有向缺憾中去尋找。
智慧點撥
人生有缺憾,我們才有追求完美的理想和熱情,也隻有接受人生的缺憾性,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和追求完美人生。在不圓滿中要學會去珍惜所擁有的。不去抱怨“鱸魚鮮美卻多骨,海棠嬌媚但無香”,而是要想到“鱸魚多骨但鮮美,海棠無香但嬌媚”,這才是人生大智慧。
人生如戲——“悲欣交集”
春柳社是近代中國第一個話劇表演社團,開創了現代中國話劇創作的大篇章。李叔同未出家時,曾經熱衷於話劇表演,並在日本出演過話劇《茶花女》。而他自己的人生也如同一場精彩紛呈的戲劇,在一幕幕上演著。
的確,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們似乎總是很習慣把自己當成觀眾去觀賞別人的演出,快樂也好,悲哀也罷。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點,那便是:在這同時,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演員,都在演出著自己的人生。然而不管是誰,都不是這出戲的編劇,劇本是寫好的,但我們無從知曉。然而可以慶幸的則是,我們可以是自己的導演,我們可以決定怎樣去演,隻是結局我們無從知曉。不知道歸不知道,正如幕布已經拉開,燈光已經點亮,音樂也已經響起,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天開始便站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並且沒有停下來的可能,表演,必須繼續下去。
人生折射
正如民國時期著名詩人卞之琳的那首著名的小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每個人都看到世間這場大戲,殊不知,我們也在戲中。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到底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
花開花落,物換星移。人生就是五味俱全的一出戲,戲演完了,人生也似乎就結束了。每個人的際遇不同,他所演的戲也就不同。如果你出身富貴人家,你演的就是一個富家子弟;如果你出身貧困之家,你演的就是一個在底層掙紮向上爬的人。我們不要相信命運,我們要相信努力;我們不要抱怨命運,我們要勇敢麵對;我們不要奢望永遠,我們要把握現在;我們不要期望太遠,我們要珍惜眼前。
李叔同晚年時神采氣力漸衰,自知將要往生。公元一九四二年春天,李叔同前往靈瑞山講經,不久之後,住在溫陵養老院,二十三日示現些微疾病,拒絕醫藥及探問,隻是專一念佛。二十七日絕食,隻飲水。二十八日寫遺囑,交代妙蓮法師負責後事。九月一日下午,在一張紙上寫著“悲欣交集”,交給妙蓮,並囑咐注意:如在助念時,見我流淚,並非留戀世間、掛念親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說完話,仍默念佛號。四日戌時安詳地往生了。李叔同的一生就此落下了帷幕。
智慧點撥
世界本是一個大舞台,舞台也是個小人生。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戲中的虛幻比現實人生還要真實。用我們的經曆,走過我們的生活,無論是條什麼樣的路,隻要我們走下去了,隻要我們還活著,這是最重要的了。一切都因為我們活著而生機勃勃,一切都是因為我們能活著,才找到了活著的理由,也有了活著的理念。等到有一天,我們走到了時間的盡頭,回頭看看,隻要自己盡力去做了,也就無悔了。也許隻有弘一大師最後留下的四個字——悲欣交集——才是對人生這出戲最好的詮釋。
)第三節 【馮友蘭】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用“負的方法”獲得幸福
馮友蘭先生在《我的日子還長》這篇文章中,曾形象地描述了他所獲得的幸福:
我的日子還長,所謂的幸福之事不好現在總結。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對幸福的定義。不同的場合也有不同的幸福的內容。最近可以一說的幸福是和親戚到了綠洲家園,看到一畝的空地上蓋著兩層的房子;很多房子像童話裏的城堡,顏色各異。那天的天氣極好,所以感覺像在好萊塢的畫麵裏。所說的“麵向大海,春暖花開”也差不多了。我看著這些房子,感覺很幸福。之所以感覺幸福,是因為我可以給自己定一個比較遙遠的目標:我將來也要有這樣的房子。
這就是馮友蘭先生心中的幸福,是那麼簡單,看著漂亮的房子也能感到幸福,為自己有個將來擁有這樣的房子的理想也感到幸福。馮友蘭先生在談及如何獲取生活中的幸福時,提倡用一種“負的方法”來獲取幸福。
何謂“負的方法”呢?馮友蘭先生在解讀我國古代名著《莊子》時,借用其中的《馬說》這篇文章給我們做了形象的闡釋。先生說:“一匹馬,當它在天地之間自由馳騁,沒有被人類馴化的時候,它就是幸福的;一旦它成了千裏馬,那馬就不會再有幸福了。沒有被馴化的馬的幸福就是莊子所說的相對幸福。”未被馴服的馬能獲得幸福,正如沒有太多壓力和欲求的人一樣,也能獲得幸福。一個人隻要他不受外力的強迫,內心是自由自在的,然後充分地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他就能獲得“相對幸福”。
人生折射
在古希臘時期,有一個國王閑來無事,便微服走出宮門。他來到一個補鞋的小夥子麵前,一時興起就問小夥子:“你說在這個國家中誰是最快樂的人?”小夥子答:“當然是國王最快樂了。”國王問道:“為什麼啊?”小夥子說:“你想,有百官差遣、平民供奉,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這還不快樂嗎?”國王答:“希望如你所說吧。”接著,國王便請小夥子一起喝酒去了。等小夥子醉得不省人事時,國王便命人把他抬回皇宮中,對王妃說:“這個小夥子說,國王是最快樂的,我現在戲弄一下他,給他穿上國王的衣服,讓他理理國政,你們大家不要害怕。”王妃答:“遵命。”
等到那小夥子醒了,宮女便假裝說:“大王您喝醉了,現在有很多事情要等您處理。”於是小夥子被擁出臨朝,眾人都催促他快些處理事情,他卻懵懵懂懂,什麼也不知道。旁邊有史官記其所言所行,大臣公卿們與之商討議論,一直坐了一整天,弄得小夥子腰酸背痛,疲憊不堪。這樣過了幾天,小夥子吃不好、睡不香,就瘦了下來。宮女又假裝說:“大王您這樣憔悴,是為什麼啊?”小夥子回答說:“我夢見自己是一個補鞋的窮人,辛苦求食,生活很是艱難,好害怕自己會真的變成那樣,因此就瘦成這樣了。”眾人私下裏偷著笑。到了晚上,小夥子翻來覆去睡不著,自言自語道:“我是補鞋子的,還是國王呢?若真是國王,皮膚為什麼又這樣粗糙呢?若是補鞋子的,又為什麼會在王宮裏呢?唉,我的心很慌,眼睛也花了啊。”他竟真的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誰了。
王妃說:“大王這樣不高興,讓歌伎們來給您取樂吧。”於是小夥子喝了葡萄美酒,又醉得不省人事了。後來,宮女們又給小夥子穿上舊衣服,把他送回簡陋的床上。小夥子酒醒後,看見自己的破房、粗布衣服,一切都是原來的樣子,卻渾身酸痛,好像被棍子打過了一樣。過了幾天,國王又來到他這裏。小夥子對國王說:“上次喝酒,是我糊塗無知,現在我才明白過來啊。我夢見自己當了國王,要審核百官,又有國史記對記錯,眾大臣都來商量討論國事,心裏便總是憂慮不安,感覺有著巨大的壓力,要處理的事情實在太多、太繁雜了,弄得我渾身都痛,好像被鞭子打了一樣。在夢裏尚且如此,若是真的當了國王,還不更痛苦啊!前幾天跟你說的話,實在是不對的啊。”
故事中的小夥子剛開始的想法,可能是很多人都曾經有過的。我們常常錯誤地認為那些非常富裕或者有權有勢的人才是最快樂、最幸福的。於是,我們總幻想自己要是他們,那該有多麼的幸福啊。其實,這是最大的誤解。並不是擁有得越多越幸福,而是,使自己簡簡單單、自由自在些才能獲取到幸福,而這正是“負的方法”。
智慧點撥
有一句話是這樣的: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不是因為他得到的多,而是他要求的少。這句話非常精辟地說出了幸福的含義。為生活減負,不給自己過多的欲望和壓力,簡簡單單、輕輕鬆鬆地獲取幸福。這種“負的方法”可以說道出了獲取幸福的秘訣。
做自然之人,行自然之事
馮友蘭在《三鬆堂全集》中曾這樣寫道:“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的人,其行為是順才順習的。才,生物學上的性,即生物本性或自然本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屬性;習,個人的習慣或社會習俗。順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即按照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順習而行,‘照例行事’,即不自覺的自然行事。”
這就是說,在我們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要凡事順其自然,尊重自己的習慣和自然的品性。“順才而行”舉個例子來說便是:如果你沒有畫畫的天賦或者音樂的細胞,你就不能勉強自己硬是去學習畫畫或者唱歌,就算勉強你也不會取得好的成績。“順習而行”舉個例子來說就是:你本來習慣了用左手寫字做事的,就不要因為大多數人用右手寫字做事而勉強自己也用右手寫字做事,就算你勉強你也不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