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修身篇 進德修業,活出高貴(2 / 3)

事後,蒙特羅市政府為紀念這個寧死也不肯說謊的孩子,為旦南建造了一塊紀念碑和一個塑像,並決定把5月2****死的那天作為誠實節。那塊紀念碑上鐫刻著這樣的話:懷念為真理而死的人,他在天堂永生。現在,每到這一天,紀念碑前就堆滿了表示哀悼的白色小花。每一個走過這裏的人,都要摘下帽子,向這位無畏的誠實者致敬。老師、家長,也都要給孩子們講一遍旦南的故事。

智慧點撥

正直與誠實時刻都散發著絢爛的人性之光,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就是很好的詮釋,它會讓人生、讓世界永遠充滿著寧靜與幸福。

)第二節 【胡適】有德行的人最有力量

德行比才能更有力量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說:“完了完了!我從來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這是在《衛靈公第十五》中孔子所說的話。同樣的一句話在《論語》裏麵出現兩遍,恐怕絕不是偶然,從中可見孔子對道德的崇尚至極。

胡適先生對此曾解釋道:“孔子說自己從未見過好德如好色的人,可見他不相信好德之心是天然有的。好德之心雖非天然,卻是可以培養的。等培養得純熟了,自然流露,便如好色之心一般,毫無勉強了。”胡適先生也多次提到過,一個人要注重道德品行。他認為一個人的德行比他的才能更重要——如果一個人才高八鬥而德行不好,那麼聖人連看也不看他一眼;隻有德才兼備才是完美的人才。如果二者不可兼得時,德是熊掌,才是魚。孟子舍魚而取熊掌,智者舍才而取德。

人生折射

德與才一直是考察人才時必須考慮的兩個方麵,二者孰輕孰重,下麵這個故事會提供一個值得深思的答案。

有位老鎖匠一生修鎖無數,技藝高超,收費合理,深受人們敬重。老鎖匠漸漸老了,決定為自己物色一個接班人,最後他挑中了兩個年輕人,準備將一身技藝傳給他們其中的一個人。兩個人技藝高下難分,但隻有一個人能得到真傳,老鎖匠決定對他們進行一次考試。

老鎖匠準備了兩個保險櫃,分別放在兩個房間裏,讓兩個徒弟去打開,誰花的時間短誰就是勝者。結果大徒弟隻用了不到二十分鍾就打開了保險櫃,而二徒弟卻用了半個小時,眾人都以為大徒弟必勝無疑。

老鎖匠問大徒弟:“保險櫃裏有什麼?”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亮:“師傅,裏麵有很多錢,全是百元大鈔。”老鎖匠又問二徒弟同樣的問題,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說:“師傅,我沒看見裏麵有什麼,您隻讓我打開鎖,我就打開了鎖。”

老鎖匠十分高興,鄭重宣布二徒弟為他的正式接班人。大徒弟不服,眾人也不解,都來詢問老鎖匠。他微微一笑說:“不管幹什麼行業都要講一個‘信’字,尤其是我們這一行,要有更高的職業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養成一個高超的鎖匠,他必須做到心中隻有鎖而無其他,對錢財視而不見。否則,心有私念,稍有貪心,登門入室或打開保險櫃取錢易如反掌,最終隻能害人害己。我們修鎖的人,每個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開的鎖。”

老鎖匠的話確實耐人尋味,他把道德作為權衡徒弟的最終標準,所以二徒弟雖比大徒弟才能差,但最終因為品德而被師傅選為接班人。可見德才兼備的人最為珍貴,而兩者失衡時,品德就要重於才能了。

的確,一個人如果沒有德行,無論他有多淵博的知識,多強的能力,多高的水平,都不能稱得上是一個完善的人。一個人的形象是由無數的人生小事組成的,一件小事透露的是一個人的整體素養和道德水平。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與“事”聯係的必然性,認為“什麼樣的人就會作出什麼樣的事”。

有這樣一個故事:

瑞士有一家鍾表店門庭冷落,不甚景氣。一天,店員貼出了一張廣告,上麵說:本店有一批手表,走時不太精確,24小時慢24秒,望君看準擇表。

廣告一經打出,很多人都迷惑不解,更有店主的好友打電話詢問。店主坦率地說:“誠實是我開店的原則,我不會為了個人私利而損害大家的利益。”正是因為店主有著非同一般的品格,他才能作出這樣的決定。

出人意料的是,在廣告打出不久,表店的生意開始好轉,門庭若市,生意興隆,很快銷完了庫存積壓的手表。

很多顧客正是被店主誠實的做人態度所感動的。俗話說,做人要美,做事要精,立業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從學做人開始的。如果連人都做不好,還談何事業?

智慧點撥

修身就是要使人品正直,正則“品”端,直則“人”立。人們擇友要看人品,考察幹部要看人品,招聘員工要看人品,娶妻嫁夫要看人品,選合作夥伴要看人品,幫助人也要看人品。試想一個人品不正的人,誰會幫助他?即使他求人辦事,也不會有人理他。

所以,“德”是我們人生中最大的財富,真正的智者都明白自己最可靠的支柱是道德修養。因此,從現在開始,你要把好德之心放在首位,如好色之心一般自然流露出來,以此立身、正身。

自省是自然發生的真誠的愧恥

胡適先生曾在《人生大策略》這本書中說過:“自省是自然發生的真誠的愧恥。”真誠的愧恥自然使人努力向上,要發宏願努力學人家的好處,鏟除自家的罪惡。經過這種反省與懺悔之後,我們可以樹立新的信心:要相信我們自己正是撥亂反正的人,這個擔子必須我們自己來挑。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學者曾子說:“我每天自我反省三次: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這就是“吾日三省吾身”這句典故的來源。一個善於自省的人,在他與人交往的時候,如果出現了矛盾,往往會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絕對不會怨天尤人。

胡適先生就此曾經說過:“曆史的反省自然使我們明了今日的失敗都因為過去的不努力,同時也可以使我們格外明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鐵律。鏟除過去的罪孽隻是割斷以往種下的果。我們要收新果,必須努力造新因。”這就告訴我們,麵對失敗光有反省是不夠的,我們必須經過反省,在自己的心中真正產生羞愧、恥辱的感覺。下大決心鏟除自己以前不努力的壞習慣等缺點,我們才能夠“造新因,收新果”。

人生折射

隻有善於進行自我反省,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以及人家的長處和優點,在內心產生“真誠的愧恥”,從而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要求自己不斷進步,才是真正的反省。反省隻能依靠自己,而不能依靠別人。

1958年,弗蘭克·康納利在自家雜貨店對麵經營了一家比薩餅屋,籌措他的大學學費。19年後,康納利賣掉3100家連鎖店,總值3億美元,他的連鎖店叫作必勝客。

作為一個卓越的創業者和企業家,康納利給其他創業者的忠告很奇怪:“你必須學會反省失敗。”他的解釋是這樣的:“我做過的行業不下50種,而這中間大約有15種做得還算不錯,那表示我大約有30%的成功率。可是你總是要出擊,而且在你失敗之後更要出擊。你根本不能確定你什麼時候會成功,所以你必須先學會反省自己為什麼會失敗。”

康納利說必勝客的成功歸因於他從錯誤中學得的經驗。在俄克拉荷馬的分店失敗之後,他知道了選擇地點和店麵裝潢的重要性;在紐約的銷售失敗之後,他作出了另一種硬度的比薩餅;當地風味的比薩餅在市場出現後,他又向大眾介紹芝加哥風味的比薩餅。

康納利失敗過無數次,可是他善於反省,總結失敗的教訓。正是因為他善於反省,善於總結失敗的教訓,我們才能在現在的必勝客連鎖店裏享受美味的比薩。

從“必勝客”的成功我們可以看到自省的強大力量。如果你也能善於自我反省,在自己的心中引發“真誠的愧恥”,然後總結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把它們化作成功的墊腳石,那麼成功就在前方不遠處等著你!

智慧點撥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和人吵架的經曆。和人吵架往往是因為一些事情讓我們無法容忍,而當我們吵過架以後,靜下心來往往會發現,導致吵架的原因原來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於是在心裏暗暗地對自己說,下次絕對不這麼衝動了。這就是自省。一個善於自省的人能夠不斷地總結自己的行為,學習別人的優點,從而在自己的錯誤中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