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用別人的大腦思考(2 / 2)

一開始,郭申錫不聽高超的建議,還是按老辦法,結果埽不斷被衝跑,決口也越來越大。宋仁宗認為郭申錫辦事不力,就將他撤了。大名府留守賈昌朝認為高超說得有道理,便派人四處打撈漂散的埽料,采用高超的方法,最終將決口堵住了。

借用別人的智慧來做事,不僅可以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還可以避免主觀、武斷。主觀、武斷會使失敗的概率增大,也往往成為一些自視為強者的最後的悲哀!

春秋時的智伯,就是一個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人。他自以為天下第一,把別人都看成傻瓜。有一次,他從衛國回來,他的盟友韓、魏兩國的君臣在藍台宴請他。席間,智伯隨意嘲笑戲弄別人。

智果聽說這件事,就規勸智伯說:“國君不防備災難,災難一定要到來。”

智伯哈哈一笑,不以為然地說:“災難由我興起。我不興起災難,誰敢興起災難?”

智果說:“我不讚成您這種說法。《尚書·夏書》說:‘每個人都有些不知不覺的過失、怨恨,難道要等到它顯示出來才予以重視?應該在它還沒有形成時就加以防範。’《尚書·周書》又說:‘怨恨不在乎大,也不在乎校’君子能夠隨時注意小事,所以沒有大的災難。現在您在一次宴會上就羞辱多人,又不及早防備,還說別人‘不敢興起災難’,不是太掉以輕心了嗎?唉,不可沒有敬畏之心啊!螞蟻、蜜蜂都能傷害人,何況是國君、大臣呢?”

智伯根本不把智果的告誡放在心上,照樣我行我素。

兩年後,智伯率領韓、魏兩國的軍隊合圍趙國的晉陽城,決晉水灌城。當晉陽城就要淹沒時,大臣絺疵對智伯說:“韓、魏兩國一定會背叛。”

智伯不以為然地問:“你怎麼知道?”

絺疵答道:“戰勝趙國後,三家可以平分趙國的土地。現在晉陽城隻差三板就要淹沒了,石臼、灶膛裏都長出了青蛙,人吃死馬,馬吃死人,全城投降隻是時間問題。但是,韓、魏的國君臉上沒有喜氣卻有憂色,這不是想背叛又是什麼呢?”

智伯不相信韓、魏兩國敢背叛自己。第二天,智伯對韓、魏的國君說:“絺疵說你們要背叛我。”

韓、魏的國君說:“我們約定戰勝趙國後就三分它的土地,現在晉陽城將要攻下來了,我們兩家雖然愚笨,也不會放棄現成的好處,違背盟約去做不可能成功的事情,這是可想而知的。這一定是絺疵替趙國說話,讓你懷疑我二人,好解除我們對趙國的聯合進攻。現在你聽信讒臣的話,傷害我二人的交情,我們真替你感到可惜!”

智伯認為言之有理,他怒氣衝衝地走出來,想殺絺疵。絺疵早已料到這種結果,逃之夭夭了。

幾天後,韓、魏兩國果然背叛,跟趙國聯合起來打敗智伯。智伯身亡。

想與做的智慧

要想成事,就必須善於借用別人的智慧,並把別人的智慧轉化成自己的智慧,也就是說,自己在“借用”別人智慧的過程中,順著別人智慧的啟發就可以得到成長,這正是一種學習!即使自己的智力夠用,聽聽別人的意見也沒有壞處。擇其善者而從之,不是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