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不住地點頭,隨即就問我道:“聽說你是學醫的?”

我頓時有些愕然,因為我想不到他會冷不丁地問到這樣的一個問題上。我點頭,“是的。”

不過我隨即就明白他為什麼那樣問我了,因為他隨即就又問了我一句:“那你剛才的這些知識是從什麼地方學到的?”

我回答道:“主要是自己看書,然後自己感悟。”

他點頭,“是這樣。那你說說,如何才可以達到為人的最高境界?”

我回答道:“一個人要做到為人的最高境界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應該去追求那樣的境界,不僅僅是自己要求追求那樣的境界,而且應該讓更多的人去追求為人的最高境界。這說到底就是要‘以人為本’,這樣就可使社會各個階層和睦相處達到社會穩定的、係統的係統。

在古代的時候主要提倡的是孔子的為人之道,孔子人學的理想,也就是:人格是君子是士子們道德修養努力的方向,他對社會大多數人而言帶有懸隔的性質。一個人,一個生活於平均化的日常生活狀態中的普通人,應該是怎樣一個人呢?

這是孔子為人之道的主要內涵。在傳統的人際當中最主要的有夫婦、父子、長幼、朋友、和君臣等方麵。而關於處理這五種原則關係,孟子稱之為人倫和人道。

他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憂之,使契為師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禮,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就是後世儒家所謂的人倫。由此可見儒家所謂的人倫或道義實際上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展開於具體的人際關係中的當然之道。

孔子還倡導為人需要三道:一、孝悌之道,二、朋友知道,三、忠君之道,總述孔子的為人之道雖主要展開於家庭關係、朋友關係和君臣關係三個方麵,但他涉及了傳統宗法社會關係的主幹,是一種封建倫理的規範。

而孔子所講的為人之道雖然有其曆史的局限性,但其中許多思想仍然有積極意義,仍然具有現代價值的,再次,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其雖然受到後代封建政治的內部腐化,使得許多積極的思想受到遮蔽式扭曲,我認為這些思想經過現代的闡釋,都是可以成為現代信賴的重要思想資源的。與孔子思想有所差異的現代思想為生死之力,人生原本即無‘無’也無‘有’即無‘來’也無‘去’。

一個人為之痛苦是源於自己擁有的原本不過是一堆泥土的一切。這期盼擁有揮之不去的欲望,就是這塊泥土的本質,所以一切的悲傷和痛苦都生於一個人所有的欲望,所以我們的為人之道就是要降低我們的欲望,從而減少自己的痛苦。

此外,為人之道的重大意義在於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以身作責,無論何事隻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那麼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人間都會變成一個美好的和諧的幸福的天堂。還有就是,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應該采用‘適中’的法則,既要反對固守舊章,頑固不化的守舊思想,又應反對隨波逐流、盲目追求時髦的不正潮流,應追求及適應時代發展趨勢又適的事理的最佳理想境界。

這對當代世界而言顯得尤其重要。儒家在推動人倫思想時,具體落在禮的規範之中,誠然,從常理而言遵禮而行實乃美德,但把禮當做千古不易的教條就太荒謬了,因為禮是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的。

在為人之道中,我們要效仿知禮、知道、知任、知孝的偉人,以他們為榜樣從而來塑造自我‘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吾日三省吾身’從而達到為人之道的最高階層。相反,我們應堅決摒棄那些為人不忠、不孝的人,以他們為恥。除惡揚善,為人忠、義、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