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清廷在1646年正月就已發出征討張獻忠的詔書並派兵入川。在大軍壓境,自己的生存都難有保障的情形下,他不去抗擊清軍,反倒有時間去屠殺散居在四川各地的平民百姓,這可能嗎?況且張獻忠在同年十一月在與清兵的戰鬥中即被殺。連他本人都親自上陣且戰死,可見他和他的部隊都是在全力防止清兵入侵而不是全力在殺百姓。此外,我們現在已經發現在梓潼七曲山大廟內,有一座張獻忠家廟。那裏的百姓稱張獻忠是為明末農民戰爭傑出的領袖。
據廟內石碑記載,崇禎年間,張獻忠帶領部隊經過梓潼,率眾到此祭祖,指著文昌大帝說:‘此吾祖也,吾祖助我’,‘你姓張,咱老子也姓張,咱們聯個宗吧。如果我能夠獲勝,就當為你重修廟宇。’後來張獻中攻陷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於是,發銀五萬兩,役夫數千,興修大廟,金碧輝煌,題為‘天聖神祠’;立詩碑,張獻忠親題詩刻石。增塑張亞子及其全家像,追尊文昌為太祖高皇帝,遂以文昌廟為張獻忠家廟。大西王張獻忠死後,當地人為寄托懷念之情,於七曲山風洞樓上,為他塑像,綠袍金臉,甚為威武,香火不絕三百餘年。
後來,乾隆初年此廟曾經遭地方官毀像,其後,又有人重塑張獻忠像,但又被官方搗毀。幾經反複,先今的塑像,是近年才重塑的。梓潼人出於對大西王的崇敬,稱七曲山張獻忠家廟曰太廟,為遮避耳目,又稱大廟。梓潼人曾於清初組成叫‘國嚕子’的農民起義隊伍,年年假借神會,聚集拜謁張獻忠像,祈求冥佑,實際效法張獻忠為榜樣造反,形成川楚白蓮教農民起義的一支。
據說,清代兩百多年中,川北農民起義綿延不絕,根源之一竟然是出於張獻忠形象鼓舞。人們對張獻忠的英雄崇拜可見一斑。所以,讀曆史書不能完全相信曆史書,話是人說的,書是人寫的。人有立場、有感情,說的話和寫的書自然也有立場和感情。清朝的史書會說張獻忠的好話嗎?不能。
清朝統治者能承認是清軍屠戮四川嗎?不能!那,張獻忠自然就成了替罪羊。一個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一個抗清民族英雄,直到現在還被很多人誤解。這真是令人可歎啊。”
他講得非常是生動,而且論據充分,我和吳部長聽了後都不住歎息。
老爺子又道:“我還查閱過資料,那些資料充分顯示了一點,那就是傳說中的張獻忠的那位部下根本就不曾到過我們江南省。所以,這個傳言也應該是清朝統治者的謠言無疑了。”
我點頭道:“那,您的意思是說,這座寺廟首先是存在的,隻不過不是在明末而是在明初的時候就被焚毀的。是這樣吧?”
他說道:“是這樣。不過這座寺廟的衰落卻有很長的一個過程。以至於到了現在那地方才變得毫無痕跡。”
我頓時再次升起興趣來,“那麼,您覺得這座寺廟最可能是因為什麼原因被焚毀的呢?”
他回答道:“朱元璋死後,傳位給了他的皇太孫朱允炆,也就是曆史上記載的建文帝。後來朱允炆的叔叔朱棣起兵造反成功,朱允炆下落不明......”
我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您的意思是說,這座廟其實是朱允炆的藏身住處?可朱允炆的下落問題直到現在都還是個迷,而且據史書記載,這座廟當時的香火非常的旺盛,這可不大合乎邏輯。”
他說道:“根據穀應泰在《明史紀事本末》的記載:燕軍破城而入時,朱允炆欲拔刀自盡,少監王鉞在側攔住說:陛下不可輕生,從前太祖駕崩前曾留有一個箱子,並說‘子孫若有大難,可開箱一視,自有方法’。
朱允炆即命王鉞取箱,片刻後有太監四人扛一箱入殿,箱子的四圍俱用鐵皮包裹,連鎖心內也灌生鐵。王鉞取了鐵錐,將箱敲開,裏麵藏著度牒三張,以及袈裟僧帽僧鞋等物,並有剃刀一柄,白銀十錠,及一張紙,紙中寫著:允炆從鬼門出,餘人從水關禦溝出行,薄暮可會集神樂觀西房。朱允炆歎息道:天命如此,還有什麼可說的?太監立即取出剃刀,給朱允炆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