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喝酒微醉之後出現佳作的故事比比皆是。白居易那首膾炙人口的長詩《琵琶行》,就是在微醉之後聽了歌伎裴興奴演奏琵琶,訴說她的身世後,連夜寫成的。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也是在醉後一氣嗬成的。

至於酒後傳佳句,醉後出奇文的典故那就更多了。據說,歐陽修《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千古絕句,就是酒意正濃時的產品;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至理名言,就是醉意中發自肺腑、自然流露憂國憂民的情思;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神韻清秀的詩句,就是酒後抒發的高雅情懷;杜甫的酒中八仙的傳神佳品,也是酒後的真言,李白《醉意》中的絕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排雲帆濟滄海’,更是酒後的千古名句。

總之,三千年來的文學著作中,幾乎都離不開酒。

不僅文學創作,寫字也是如此。被尊為書聖的王羲之,他的《蘭亭集序》就是酒意醺然、激情滿懷時提筆揮毫,真個是勢如破竹、氣貫長虹、一氣嗬成的,被後人稱為千古書法極品。不但旁人叫絕不迭,就連他自己在酒意過後都大吃一驚,幾乎懷疑不是自己寫的,事後他曾多次再寫《蘭亭集序》,竟一次也沒能達到醉興正濃時所寫的那種文采紛呈、意躍傳神的境界。

《飲中八仙歌》中所說的著名書法家張旭,史稱他善草書而好酒,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詩、詞、書法如此,繪畫也不例外。三國時被孫權譽為畫中聖手的畫家曹不興,曾為孫權畫過一張屏風。畫麵上有一籃楊梅,籃子旁有一隻小蒼蠅,似乎在爬動,孫權用手去趕,動也不動。原來便是酒後畫上去的。清代畫家傅山作畫時,往往先有三分醉意,然後才在紙上縱筆馳騁,達到神與物遊、物我兩忘的境界。

所以,古往今來,不僅文人墨客、書法家、國畫家與酒為伴,社會各階層中喜歡飲酒者也占有很大比例。

唐代詩人岑參在《戲問花門酒家甕》一詩中寫道: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萬甕花門口,道旁榆莢仍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清代武威籍史學家張澍在一首詩中說:涼州美酒說葡萄,過客傾囊質寶刀,不願封侯縣鬥印,聊拚一醉臥亭皋。

為了求得一醉,傾囊之後,連寶刀也作了抵押,甚至連當官的事都不屑理會了。唐代邊塞詩中大部分與酒有關。‘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一生大笑能幾回,鬥酒相逢須醉倒’等詩句,就抒寫了守衛邊塞的軍士對酒的情愫。

因此我們中國人對酒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特別是現代,朋友相聚、商家慶典、結婚喜事、政府接待等等都需要酒,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我們麵對的是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和群體,競爭壓力固然很大,但是這個巨大的消費群體卻是現實存在著的。

這就要求我們有信心、想辦法去獲取其中的一部分市場份額。靠等待市委、市政府完全替你們想辦法解決一切的困難是不現實的,也是沒有作用的。而等著酒廠倒閉的想法更是不應該,這是對國家的企業不負責任的態度,這樣做也對不起我們的工人們

。你們想想,我們這麼多的幹部工人,廠子倒閉了他們怎麼辦?每人發點錢然後讓他們去自謀職業?我相信有一部分人是可以的,但是其他的呢?如果今後他們自謀職業不成的話豈不是就會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所以同誌們啊,這些問題大家都要好好想一想才是呢。”

這是我到了上江市後的第一次長篇發言,我相信自己的話可以觸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