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就是楚漢爭雄時候的韓信。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也一直被世人美譽為忍辱負重、理想遠大,但我依然認為並不是如此。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他依然體現出來的是他內心深處的死亡本能,是自我毀滅的方式之一。

要知道,當時的韓信可是落魄潦倒,連吃飯都成問題的人,當那個屠夫讓他從胯下鑽過去的時候,他完全可以逃跑掉的,但是他沒有,而是真的就從那個屠夫的胯下鑽過去了。為什麼?他是希望通過那樣的方式去折磨他自己,糟踐他自己,以此能夠激發出他內心深處想要成名成功的欲望。其實,在幾年後出現的鳳姐之類的人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由此我可以分析出木嬌產生這樣想法的深層次的心理原因,而且也完全相信自己的這種分析是正確的。但是我卻因此而深深地擔憂起來。因為我知道,一個人一旦出現了這樣自毀的死亡本能後,今後就極有可能會產生更為可怕的後果,那種可怕的後果就是報複,近乎於殘酷的、沒有人性的報複。

越王勾踐後來發動了隊吳國的戰爭,最後的結局失敗的當然是夫差了,他輸在他的驕傲,他的自負。但之後稱霸的勾踐呢?他驕傲、橫暴,因為他的專治而毫不留情地殺了與他共患難的文種,而範蠡也隻得留下一句“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的話之後倉惶逃走。後來勾踐成了霸主,再後來,他和他臥薪嚐膽的故事萬古流芳。但是卻沒有人再去在意勾踐的殘暴,更沒有人去分析他殘暴的根源是他曾經在死亡本能下自毀的結果。一切便這樣錯了位。

曆史就是這樣,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樣的事情在我們如今的現實裏麵依然在重演。

還有就是韓信。人們都知道韓信是軍事天才,都認為他最後死得冤屈,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經有過“問路斬樵”的故事——

韓信從楚國逃跑去投劉邦的時候,殺了報事官並軍士五人。他尋思:倘地方知道我殺死了官軍,必定會從此路追來。於是急轉過山口,從僻小夾路向西南而行。

沒過多久他就到了一處地方,隻見兩麵都是大山,中間隻有一條小路,山澗水潺潺,波流有聲,斷岸幹尺,十分險峻。韓信到此,不得馳騁,隻得勒住馬一步步緩行,但是卻又不知如何去往陳倉渡口。正在猶豫之間,隻見山坡邊轉過一個樵夫來,韓信便上前問道:樵夫,哪條路可以去往陳倉?那樵夫放下柴擔,用手指著那山路道:此去繞過這山崗,卻是小鬆林;過了這林子,下邊便是亂石灘,有一石橋,過了橋,卻是峨嵋嶺……過了寒溪,便是南鄭。將軍不可夜行,恐有大蟲。樵夫說了山徑,韓信拿出地理圖一一核對,發現分毫不差,於是拜謝樵夫後策馬而行。樵夫便挑柴擔,正欲下山坡去,韓信卻暗暗想道:追兵知我殺了軍士,一定會從這條路趕來,到得這岔路口,倘若遇到這樵夫,說與他這條小路,卻從這裏趕來,我馬又疲乏,決然被他捉住。不若殺了樵夫,若軍馬趕來,隻從棧路上趕,決不知有此路也。韓信勒回馬來,便叫住樵夫。樵夫以為她是要再問路徑,於是回頭來正待相問,卻被信揪住頭發,一劍給殺了,然後拖到山凹之下,用土將其掩埋……

還有就是後來韓信立下大功之後,他竟然要挾劉邦給他封王,所以他的被殺也並不完全是屬於冤枉。

他的那種瘋狂行為讓後世的人難以理解。其實那也是因為死亡本能被發酵後產生的結果。

因此,此刻的我特別擔心木嬌,以及她的今後。我心裏頓時矛盾起來:如果我不答應她的條件的話,今後她肯定會報複於我,因為在她認為自己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我沒有幫助她。但是假如我答應呢?她今後也一樣地會報複我的,因為是我讓她失去了她的初次。

現在的我後悔極了:我怎麼會去沾惹上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