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該放棄時就要放棄(1 / 1)

不會放棄的人,不會擁有全新的自我,不會擁有屬於自己的明天。隻能在苦苦堅持中痛苦,在躑躅徘徊中迷失自己的本能。

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它的意思是:始終保持豐盈的狀態,不若停止它;不停地磨礪鋒芒,欲使之光銳,卻難保其鋒永久銳利;滿屋的金銀珠寶,很難永恒地守護住它;人富貴了就會產生驕奢淫逸的心理,反而容易犯錯誤。功成名就則應隱退,此乃天理。

一般來說,功成名就、官顯位赫後,人們會思想惰怠,停滯不前,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即放棄高位,退而賦閑,讓心靈“歸零”,否則,說不定會因芝麻小事而被問罪,遭到晚節不保的厄運。

司馬遷在《史記》中描寫了晚年範雎的退讓,讓我們時刻保持警醒。

戰國時代的範雎本是魏國人,後到秦國。因向秦昭王獻遠交近攻的策略,深得昭王賞識,被升為宰相。他在相位上兢兢業業,力圖有所建樹,但因為他所推薦的鄭安平與趙國作戰失敗,他很受打擊。按秦國法律,隻要被推薦人出了紕漏,推薦者也要受連坐處分。但昭王並沒問罪範雎,這使他心情更為沉重。

一日,秦昭王對範雎歎氣道:“現在內無良相,外無勇將,秦國的前途實在令人焦慮呀!”此話實是昭王為刺激範雎再振作起來,為國效力,不想,正觸痛了範雎的心病,他誤會了秦王的意思,感到非常恐懼。

範雎整日憂心忡忡,才華更不得施展。一日,辯士蔡澤來拜訪他,對他說道:“四季的變化是周而複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萬物的任務後就讓位給夏;夏天結束養育萬物的責任後就讓位與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務後就讓位與冬;冬把萬物收藏起來又讓位與春天……這便是四季的循環法則。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日子已久,恐有不測,而應讓位他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此話正中範雎下懷,他立刻決定引退。

範雎引退的同時,推薦蔡澤繼任宰相。蔡澤就職後,也為秦國的強大做出了重要貢獻。這個勸範雎引退的智者在位時,聽到有人責難他後,也明智地舍棄了宰相寶座,做了範雎第二,保全了自己的晚節,表現出大公無私的精神風貌。

由此可見,凡有高尚氣節的君子,都不會一味地貪圖富貴安逸,在適當時機,都能主動退出舞台,為後來者提供大展宏圖的機會。

這種情況下的放棄不但是一種坦蕩的心境,也是一種大度的氣概,更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既是遍曆歸來的路,又是重登旅程的路;既是對過去反省三思的路,又是對未來滿懷憧憬的路。

漫漫人生路並非一馬平川,難免有磕磕絆絆。我們學會了競爭,學會了占有,而少有人真正學會了放棄。此路不通,換一條走走,總有一條會適合自己,總有一條可以通向成功。當你以一副義無反顧的架勢艱辛地在一條路上跋涉的時候,也許,另一條路上正在鮮花開放,笙歌四起。

有一位名叫麥克的英國青年非常熱衷於詩歌,雖然一直默默無聞,但他發誓要成為一名最偉大的詩人。

有一天,麥克在自家的花園裏散步,一陣強風吹過樹梢,樹上的鳥窩被紛紛吹落在地上。正當他對著地上的鳥窩傷感沉思時,卻發現兩隻小鳥已經開始在枝頭另築新巢了。

麥克頓時喜上眉頭,刹那間悟透了生命的意義,珍愛生命就必須學會放棄,一個“窩”被毀了,我們要做的隻是再建一個。

於是,麥克不再執迷不悟,開始投身企業。幾年後他成了一名成功的企業家。

這樣想來,獲取成功,不僅僅在於對理想的執著,更多是在於果斷而及時地放棄。

學會了放棄,才是真正地學會了占有,學會了競爭,學會了生存。

放棄,是意誌的升華,是精神的超脫,是一種高深的境界。學會了放棄的人是真正的大智大勇。人生其實隻是一段路,從這頭走到那頭,可以哭,可以笑,卻沒有停止的理由。經曆了重重磨難,經過了大悲大喜、大起大落,才會真正明白放棄的內涵。學會放棄,放棄對名利的追求,放棄對金錢的索取,退一步,不會是永遠的失敗,卻可能是海闊天空、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