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風流殘暴的葉卡特琳娜二世(5)(2 / 3)

太子以及賓客凡是知道此事的人,都穿上白衣服,來到易水邊送行。祭祀送行完畢,取道上路,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高亢悲壯之音,送行的士人盡皆流淚。荊軻又上前高歌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荊軻來到秦國,把匕首卷在地圖之中,進入宮中。他因獻上了樊於期的頭而得到秦王的信任,荊軻就借秦王俯看地圖之機從地圖中取出匕首,抓住秦王的袖子,欲刺秦王。秦王起身而逃,繞柱而走,荊軻見追不上秦王,便以匕首投擲,匕首撞在銅柱上,並未刺中秦王。秦王乘機拔出身後的劍,刺向荊軻,荊軻身上被刺了8劍,自知不能成事了,便倚著柱子笑道:“我所以沒能刺殺秦王,是因為我想劫持秦王,想拿秦王的契約以還報太子丹的緣故!”

荊軻刺秦王的行動本身是失敗了,但荊軻重承諾、圖報答和以死酬知己的精神,為後人稱讚不已。

專諸是春秋時期的著名刺客之一。當時,吳國的公子光想刺殺吳王僚,理由是什麼呢?原來,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有3個弟弟,二弟餘祭,三弟夷昧,四弟季子劄。諸樊知道季子劄很賢能,就想把王位傳給他,沒有把自己的親生兒子公子光立為太子。諸樊死後,就傳位給了餘祭,餘祭死後又傳位給了夷昧,夷昧死後,當把王位傳給季子劄,季子劄不願當國王,逃到外地去了。於是,吳人就立夷昧之子僚為吳王。

這在當時看來於情理是不通的,若說傳位季子劄是諸樊之願的話,傳位於僚就不合理了,應當把王位再還給諸樊之子公子光。因此,公子光心情怨恨,想刺殺吳王僚。

公子光從大將伍子胥那裏結交了專諸,知道他是一個非常勇武而又極講道義的人,就對他禮敬有加,他善待他的母親。經過長時間的考驗,專諸發現公子光對自己一如既往,深為感激,覺得自己這樣一個普通人能受到公子光的如此尊重,深感榮幸。後來,專諸問公子光為何厚待自己,公子光說了一通敬仰專諸的話之後提起了失位之恨,並一再申明自己想奪取王位屬於正義行為。專諸聽了,表示願意替他去刺殺吳王僚。公子光當然感激不盡,並表示,專諸的身體就是自己的身體,專諸的子女就是自己的子女。如果專諸身亡,自己會常加祭祀。

過了幾年,吳王僚出兵攻打楚國,國內空虛,朝政混亂,公子光打算刺殺吳王僚。他請吳王僚到自己家裏飲酒,先把甲兵埋伏在側室之內。吳王僚對公子光也十分小心,他的衛隊一直從王宮排到公子光的家門口,門口站立的也全是吳王僚的親戚。

酒至半酣之時,公子光假稱足疾,趨入側室換鞋,便命專諸把匕首藏在魚肚之內,借送魚之機行刺吳王僚。於是,專諸把魚送到吳王僚的麵前,剖開魚腹,以匕首刺死了吳王僚。吳王僚倒下之時,他的衛士也一起撲過去,殺死了專諸。

公子光指揮埋伏的甲士衝了出來,殺死了吳王僚的衛士及親屬,登上了王位,並封專諸的兒子做了大官。

《戰國策》上關於聶政的詳細記載,更能使我們看到聶政是怎樣為嚴仲子赴湯蹈火再所不惜的。

聶政,軹邑深井裏人,因為殺了人,與母親和姐姐一起逃亡到齊國躲避仇人,以屠宰牲畜為業。

過了很久,漢陽嚴仲子侍奉韓哀侯,與韓國宰相俠累有怨仇,遭到了俠累的無理迫害,被逼逃亡。他周遊列國,想物色一個能夠為他報仇的人。當他到了齊國,齊國有人告訴他聶政是個勇士,為避仇而隱姓埋名在屠夫之中。嚴仲子探聽到這個消息後,就到聶政家登門拜訪,往返幾次,然後他備好酒食,親自奉送到聶政的母親跟前。

等大家喝得酣暢的時候,嚴仲子取出黃金百鎰,上前獻給聶政的母親,為她祝壽。聶政對他如此厚贈感到很奇怪,堅決謝絕了嚴仲子。嚴仲子執意進獻,聶政便婉言推辭說:“我幸有老母健在,家境貧寒,客遊他鄉,以屠宰為業,早晚也可以買些脆甜的食物孝敬老母,實在不敢再接受仲子的厚贈。”嚴仲子避開別人,對聶政說:“我有仇要報,為此我周遊列國已有多年,這次來到齊國,私下聽說足下行俠仗義,所以送上百鎰黃金,作為老母的粗飯開支,以此來與足下交朋友,哪敢因此而有其它的奢望!”

聶政說:“我所以要降誌辱身,與屠夫為伍,隻是為了借此來奉養我的老母。隻要老母還在人世,我就不敢答應為別人犧牲生命。”嚴仲子再三相求,聶政始終不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