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笨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會處處努力表現自己的“聰明”;聰明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把“糊塗一點”作為特定情況下的交際武器,去解決一些棘手的難題。一次,一位婦人對林肯說:“總統先生,你必須給我一張授銜令,委任我兒子為上校。我提出這一要求,並不是在求你開恩,而是我有權利這樣做,因為我祖父在列克星敦打過仗,我叔叔是布拉斯堡戰役中唯一沒有逃跑的士兵,我父親在新奧爾良打過仗,我丈夫戰死在蒙特雷。”林肯聽後說:“夫人,我想你們一家為報效國家已做得夠多了,現在是把這樣的機會給予別人的時候了。”這位婦人希望林肯看在其家人功績的麵上,為其兒子授銜。林肯不是不明白,他故作糊塗,曲解本意,婉言拒絕。這樣,即使自己堅持了原則,又不傷害婦人的自尊。
在應該“糊塗一點”時而沒有“糊塗一點”,小事上太過計較,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時也會釀成大禍。
“糊塗一點”,是個明智的處世策略。有位名叫伊吹卓的日本作家,一向認為自己很聰明,可是奮鬥了半輩子,還是乏善可陳。他一氣之下,發明傻瓜哲學,告訴人們:遇事要“糊塗一點”。鄭板橋解釋自己的四字名言時說:“退一步天地寬,讓一招前途廣……糊塗而已。”
“糊塗一點”,實是大智若愚。它並不是真糊塗,而是大聰明。聰明會讓人成功,傻乎乎會讓人覺得可愛,“糊塗一點”就是將聰明和傻乎乎的優點合為一體。人活世上,隻有百年。生命苦短,如果在小事上算計來算計去,就會浪費無比珍貴並且無法補回的時間。為那些很快就會被所有人忘了的小事煩惱,實在無意義。
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應“糊塗一點”,不要為一些瑣小問題垂頭喪氣。但是,這裏說的糊塗絕不是叫人渾渾噩噩,糊裏糊塗,而是大事不糊塗,小事糊塗些。人畢竟是人,應當具有良知和社會責任感,不能隻是朦朧著眼睛來看待世界,對於大是大非問題必須觀察清楚,在必要時,要站出來說話,甚至義無反顧地大幹一場,直至奉獻自己的寶貴生命。所以我們隻能“糊塗一點”,不能完全糊塗。
所謂“糊塗一點”,就是對人要擅見其長,不拘泥小節;對事能總攬全局,不舍本逐末;在處理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能夠堅持原則,分清是非,顧全大局,恪守道義,避惡從善;在無關緊要的小事上則不作過多計較,不寸利必爭,不小題大做,要任其自然。每一個人都要把握好“糊塗”的分寸,否則便是真正的糊塗。事無大小之分,處理的方法也應該因事製宜,不可事無巨細,使用同一個藥方。如果能將“糊塗一點”這個明智處世策略學到家,就可以稱得上是個特別聰明的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