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細節成就完美執行力(2 / 3)

在我國企業中,海爾的“零缺陷”質量也為其他眾多企業樹立了典範。

1985年,海爾的一位用戶來信反映,近期工廠生產的冰箱有質量問題。張瑞敏覺得問題很嚴重,突擊檢查了倉庫,發現倉庫中不合格的冰箱有76台。研究處理辦法時,幹部提出兩種意見:一是作為福利處理給本廠有貢獻的員工;二是作為“公關手段”處理給經常來廠檢查工作的工商局、電業局、自來水公司的人,拉近他們與海爾的關係。但是張瑞敏卻作出了一個有悖常理的決定:76台冰箱全部砸掉。

張瑞敏召開全廠各部門人員參加的現場會,確認了每台冰箱的生產人員後,拿出一把重磅大錘,由事故責任人當著全廠職工的麵,用大錘將76台冰箱全部砸掉。嘭嘭的錘聲,砸掉了當時全廠員工3個月的工資。親眼目睹砸冰箱的場景,全廠員工不禁潸然淚下。那時海爾還在負債,當時冰箱也很貴,並且這些冰箱也沒有多少毛病,有的冰箱隻是在外觀上有一道劃痕。張瑞敏的這一舉動在當時令很多人難以理解。但是,正是這一錘砸碎了過去的陳舊意識,讓全廠員工明白了:沒有嚴格的立廠之道,就沒有海爾的前途。在海爾,有缺陷的產品就等於廢品。

“零缺陷”很快成了海爾全體員工的信念。員工們一改往日馬馬虎虎、將就湊合的態度,每一個人在每一個生產細節都精心操作。正是因為秉持著讓工作“零缺陷”的理念,海爾企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贏得了消費者的忠誠。

張瑞敏說:“有缺陷的產品等於廢品,所有的產品都應該是精品。”執行到位的人必定力求產品的“零缺陷”,因為他們知道,1%的差錯就會造成100%的問題。

問題的關鍵並不是對1%差錯率的容忍,當我們容忍了1%的差錯率時,企業必定會失去不止1%的顧客,而且失去的信譽會更多。建立起信譽很難,但是打破信譽卻很容易。

一位管理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從手中溜走1%的不合格,到用戶手中就是100%的不合格。為此,我們要贏得利潤,就應當自覺改正工作不認真的態度,為自己的工作樹立嚴格的標準。要自覺地由被動管理到主動工作,讓規章製度成為自己的自覺行為,讓工作“零缺陷”,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利潤。

)第三節 永遠超越老板的期待

⊙如果你想取得優秀員工那樣的成績,辦法隻有一個,那就是比那個優秀員工更積極主動地工作;如果你想取得像老板今天這樣的成就,辦法隻有一個,那就是比老板更積極主動地工作,永遠超越老板的期待。

老板不可能給每一個人安排具體的工作,他的精力要用在思考企業的戰略上麵。他的戰略一旦確定下來,他的經理們就應該主動製定工作規劃,將戰略落到實處。而基層員工則應該根據工作規劃,主動製訂詳細的實施方案,將戰略進一步細分。隻有層層落實,戰略才不至於流於形式。

很多企業失敗,不是因為沒有戰略,或者戰略不完善,而是因為缺少一批將戰略落到實處的人,缺少積極主動的員工。

卡洛·道尼斯先生最初為杜蘭特工作,職務很低,現在已成為杜蘭特先生的左膀右臂,擔任其下屬一家公司的總裁。他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升遷,秘訣就在於他能夠超越老板的期待。

“在為杜蘭特先生工作之初,我就注意到,每天下班後,所有的人都回家了,杜蘭特先生仍然會留在辦公室裏繼續工作。因此,我決定下班後也留在辦公室裏。是的,雖然沒有人要求我這樣做,但我認為自己應該留下來,在杜蘭特先生需要時能提供一些幫助。”

“工作時杜蘭特先生經常找文件、打印材料,最初這些工作都是他親自做。很快,他就發現我隨時在等待他的召喚……”

道尼斯自動留在辦公室,使杜蘭特先生隨時可以召喚到他,這樣做獲得報酬了嗎?沒有,但是,他超越老板期待的做法給他帶來了更大的回報——最終獲得提升。

劉平大學畢業後,懷著一腔熱忱來到深圳,孤身一人開始在深圳尋找發展的機會。在這個人才濟濟的城市中,他四處碰壁,為了能夠生存下去,他在製衣廠找到一份當雜工的工作。受過高等教育的他並沒有輕視這份工作,他非常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決心就從這裏開始奮鬥,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他在這家工廠當雜工非常努力,每天他都要比別人多幹一倍的工作。他的努力引起了老板的注意,老板覺得他踏實肯幹,就把他調到生產部工作。因為這是有一些技術性的工作,所以他在下班後就開始學習,研究怎樣能夠把衣服做得更好。他的技術很快就超過了別人,於是很快被提升為領班。他又開始學習管理方麵的知識,增強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讓自己的表現越來越突出。

劉平的經曆告訴我們:工作中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學習和增強自己的能力和經驗,創造的成果永遠超過老板的期待,你最終會得到更多。

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總是抱著付出更少、得到較多的思想行事。如果他們能夠花點時間,仔細考慮一番,就會發現,工作和人生的因果法則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沒有不勞而獲的。你帶給老板多少結果,老板就會給你相應的回報。

一名執行到位的員工,不但能做好老板交代的事情,而且可以超越老板的期待。如果你總能帶給老板驚喜,老板必然會對你另眼相看。

)第四節 做有心人,“三隻眼”抓機遇

⊙我們說一個人有才能,是說他做什麼事都有自己的方法,遇到困難也不退縮。但是才能也分三六九等,捕捉機會的才能,是統領所有才華的才能。沒有機會隻是弱者逃避現實的借口,抓住機會才是開拓者強勁的誓言。

世上多的是事業有成的人,他們的成功之路也各不相同,但是他們都有一個相似點,即他們做事時用心,善於捕捉難得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機遇稍縱即逝,它隻為有心人而準備。著名企業家張瑞敏說,海爾現在還能生存,就是因為具備識別機遇的眼力和抓住機遇超前發展的辦法。

關於抓機遇,張瑞敏有一個著名的“三隻眼”理論,這是他多年以來的經驗之談:“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時期,企業家隻有兩隻眼睛不行,必須要有三隻眼睛。要用一隻眼睛盯住內部管理,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另一隻眼睛盯住市場變化,策劃創新行為;第三隻眼睛用來盯住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以便抓住機遇超前發展。”

“三隻眼”理論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張瑞敏就是“長了三隻眼睛”的企業家,具有超前意識的指揮官,富有創新精神的設計師。

他在指揮公司員工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抓住了各種稍縱即逝的機遇,發展海爾、壯大海爾。

一代偉人鄧小平曾經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

鄧小平同誌的講話,使“長了三隻眼睛”的張瑞敏看到了中國經濟要大發展的前景,他叮囑自己:絕不能錯過時機。因此,在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海爾馬上采取行動,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從銀行爭取下來了大額貸款。當年6月份,張瑞敏在眾說紛紜的情況下,果斷地用較低的價格在青島市高科技工業園買下了720畝土地,決定籌建中國最大的成片開發的家電生產基地——海爾工業園。在建設海爾工業園的過程中海爾遇到好幾次挫折,買地後不到一個月,國家要求銀行采取壓縮貸款的政策,也就是說如果晚兩個月,海爾就不可能拿到貸款買地了。貸款到2.4億元的時候,海爾從銀行就拿不到錢了。正巧,運作了8個多月的海爾股票上市了,共籌集資金3.69億元,解決了海爾工業園建設的後續資金問題。

此外海爾開發區工業園在投資時抓住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日元大幅貶值的機會,大大降低了投資費用,其中僅建設材料一項便節約資金30%。同時工業園所需設備均大量從日本、韓國進口,節省外彙約20%,真正做到了低成本、高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