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少年才會說得那麼肯定。

--這是他的弱點,也就是我們的線索。

因為這個道理就好像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簡單,也應該像一加一等於二那麼正確。

隻不過一加一是不是絕對等於二呢?

長者忽然笑了笑。

“一個人的弱點,有時候往往就是他的長處,一條很明顯的線索,有時候反而可以讓你迷路。”他告訴少年:“這個世界上好像還沒有‘絕對’的事,絕對正確和絕對錯誤都是不太可能存在的。”

長者說:“一件事的正確與否,隻在你從哪一個角度去看而已。”

這些話中仿佛含有很深的哲理,少年雖然不服,但是也不敢反辯。

長者當然看得出他的心意,所以先說:“你一定認為這兩點都是很明顯的線索,但是我卻好像不同意。”他問少年:“你是不是覺得奇怪?”

“是的!”少年說:“我的確想不通其中的道理。”

“這個道理其實也很簡單。”長者說:“我不認為這兩點是線索,隻因為這條線索太明顯了。”

他告訴這個少年。

“太明顯的線索,往往都是個陷阱。”

少年還是不太了解:“為什麼?”他問。

長者說話時的態度很嚴肅:“因為像蘭花先生這樣的高手,是絕不會把一條這麼明顯的線索放在你麵前的。除非他想誘你走上歧途,或者是他已經瘋了。”

蘭花先生當然不會瘋的。

“所以午夜和蘭花都可能是一種煙幕,讓你產生錯覺,讓你走上歧途,掉下陷阱。”

長者又向少年解釋。

“譬如說,你認為他隻有在月圓時的午夜出現,其他的那些夜晚他在做什麼事呢?難道是在栽花、下棋、彈琴?難道是在洗碗、掃地、挑糞?”

少年怔住。

他從未想到過這個問題,可是現在他想到了。

--在其他的那些夜晚,這位蘭花先生做的事,也許比他在月圓夜做的事更可惡更可怕。

長者眼中帶著深思。

“他故意讓你認為他隻有在月圓夜才會出現,故意讓你認為他隻有在這個特定的時候才會犯罪殺人,別的時候他去犯罪殺人時,你就不會注意了。”

他問少年:“你能說這是他的弱點?”

少年承認:“我想錯了。”

長者又問:“蘭花的香氣又能算是一條什麼樣的線索呢?”他說:“蘭花的香氣,並不是固定在某一個人身上的,也沒有誰規定隻有某一個人身上才能帶著蘭花的香氣。”

少年承認。

無論你把從蘭花中提煉出的香氣精華灑在誰身上,那個人身上就會有蘭花的香氣,甚至你把它灑在一頭豬身上,那頭豬也會有蘭花的香氣。

--如果身上帶著蘭花香氣的就是蘭花先生,那麼一頭豬也可能是蘭花先生了。

少年苦笑。

這一點他也從未想到過,現在他顯然也想到了,他隻覺得自己常常笨得就像是一頭豬。

“如果連這兩點都不能算是線索,那麼等到那次飛蛾行動失敗,蘭花先生消失後,還有什麼人能夠找得到他?”

“至少還有一個人。”

“楚留香?”

“當然是他。”

老者笑:“當然是他,無論誰都可以想象得到,這個世界上如果還有一個人能夠找到這位神秘的蘭花先生,這個人一定就是楚留香。”

“一定是的。”少年承認。

“可是楚留香也隻不過是一個人而已,在一種完全沒有線索的情況下,怎麼能找出一個幾乎好像完全不存在的人來?”

好玄的問題,誰能回答?

少年看著長者,忽然笑:“這個問題正是我想問你的,你怎麼反而問起我來了?”

老者也笑了,可是他的笑很快就結束,立刻用一種非常嚴肅的聲音說:

“這是一種心態的問題。”

“心態?”

“心態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在處理一件事的時候,對這件事的想法和看法。”

長者解釋。

“同樣的一件事,如果由不同的人來處理,結果通常都是不一樣的,”長者說:“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各式各樣不同的人,就算在同樣的處境下,處理同樣的一件事,所用的方法都不會一樣。”

“是不是因為他們的心態不同?”

“是的。”

--一個嬌生慣養的富家子,和一個艱辛奮鬥白手起家的人,在同樣情況下處理同樣一件事時,他們所用的手法會有多大的差異?

--一個愚人和一位智者在處理同樣一件事,又會有多大的差異?

這種差異幾乎是難以想象的。

“最重要的一點差異,也許還不是他們對這件事的想法和看法不同,而是他們自己心裏受到這件事的影響有什麼分別。”

這又是一句很艱澀的話,可是少年居然懂。

“有些人在危難時會挺身而出,從容就義,有些人卻逃得比馬還快。”少年說:“有些人在失意時會狂歌縱酒,有些人會振臂再戰,有些人完全不在乎,有些人卻會去一頭撞死。”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心裏的感覺不同。”少年問長者:“這是不是就是心態?”

“是的。”長者撫掌:“就是這樣子的。”

他說:“飛蛾行動雖然已投下這麼大的人力物力,如果徹底失敗了,別的人一定會張皇失措,又恐又怒,甚至會不惜作最後的孤注一擲。”

“大多數人都會這樣子的。”少年說:“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在徹底失敗時都會變成困獸。”

“有沒有例外?”

“有,當然有,而且有兩種。”少年說:“一種是智者,一種是梟雄。”

他說:“智者淡然,嫋雄冷靜,智者無欲,梟雄無情,對得失之間的把握,都是有分寸的。”

“你錯了。”長者說:“能例外的人不是兩種,是三種。”

“還有一種人是什麼人?”

“是愚人。”

少年想了想立刻就懂了。

“是的,是愚人。”少年說:“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得意過,又怎麼會失意?”

蘭花先生當然不是愚人。

“像他這樣的梟雄人物,縱然敗了,也不會敗得走入絕境。”長者說:“因為他們無論做什麼事,都一定留有後路。”

他又補充:“到了必要時,他們就會當機立斷,把自己和失敗的那件事之間的關係完全切斷,走到他預留的另外那條路上去,去做另外一件事,甚至會變成另外一個人。”

“那時候午夜也沒有了,蘭花也沒有了,他這個人也就從此消失。”

“是的。”

“所謂壯士斷腕,就是這意思。”

“是的。”長者說:“腕子已經爛了,還是死抱住不放,這種事他們是絕不會做的。”

“所以你認定,隻要飛蛾行動一失敗,這位蘭花先生立刻就會消失無蹤?”

“不錯。”

“飛蛾行動已必敗無疑,香帥又怎麼能把他找出來呢?”

--這就是問題的症結所在了。

長者微笑:“我剛才已經告訴過你,這是一種心態的問題。”

--問題又回到原處,少年還是不懂。

長者再解釋:“凡是梟雄人物,如果敗了,一定敗得幹脆利落,一定不會拖泥帶水,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一定還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這種人對自己當然有信心。”少年說:“這大概也就是他們的心態。”

“是的。”長者說:“隻不過,這種人當然還是勝的時候比較多。”

“當然,常敗的人,怎麼能稱梟雄?”

長者忽問少年:“如果他們勝了呢?他們在勝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心態?”

少年怔住。

他從未想到這一點,現在他才忽然發現,這一點才是問題的真正關鍵。

長者又對少年說:“你認為那次飛蛾行動一定會失敗的,因為楚留香在那次行動中已經掌握了所有的先機。”

長者問:“可是你有沒有想到,如果香帥根本不想勝,那次行動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

這個問題也是不必回答的。

甚至不必問。雙方爭勝,有一方根本不願勝,勝的當然是另一方。

應該問的是:“這一次行動是生死之爭,勝者生,負者死,所以不能不勝,香帥為什麼不想勝?”

長者又否定了這個問題,他告訴少年:“問題也不該這樣問的,因為答案早已有了。”長者說:“你也應該想得到,如果香帥徹底毀滅了那次行動,徹底擊敗了蘭花先生,卻始終不知道他擊敗的這位蘭花先生是誰,那麼他這次勝利還有什麼意義?”

少年同意這一點。

“如果香帥這一生始終查不出這位蘭花先生是誰,我想他恐怕連覺都睡不著。”

“所以他在這次行動中,隻許敗,不許勝。”長者說:“他簡直是非敗不可。”

“為什麼?”

“因為他一定要找出這位蘭花先生來。”長者說:“他一定要當麵和這位蘭花先生一決勝負。”

少年歎息:“那楚留香這次就錯了。”

“哦?”

“他應該知道,有一種人是再也不能和任何人爭勝負的了。”

“哪種人?死人?”

“是的,”少年說:“他應該知道,在那次行動中,不勝就是死。”

長者笑:“在這一方麵,你的想法就和香帥不一樣了。”

“難道他認為在那種情況下不勝,也仍可以不死?”少年問:“難道他認為在那種情況下蘭花先生還會留下他的命?”

“是的。”

“他怎麼會這樣想?”

“隻因為一點。”長者說:“隻因為他非常了解蘭花先生的心態。”

長者問少年。

“你有沒有看過狡貓捕鼠?你有沒有看過蜘蛛捉蟲?”

少年看過。

他也知道貓捉鼠後,絕不會很快就把那隻老鼠吃掉的,因為吃掉一隻老鼠,隻不過滿足了它的食欲而已,對它來說,這一點滿足還不夠。

蜘蛛也一樣。

蜘蛛網住了一條蟲之後,也要先把這條蟲戲弄一番,然後再慢慢地一點一點吃下去。

因為它們認為這是一種享受。它們絕不會放棄這種享受。

--在蟲與鼠的境界裏,貓與蜘蛛無疑都是梟雄。

少年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問長者:“香帥是不是認為蘭花先生也和貓與蜘蛛一樣,在製伏他之後,絕不會先要他的命?”

“是的。”長者說:“他相信蘭花先生在他臨死之前,一定會先把他享受一下。”

“因為他相信蘭花先生的心態一定就是這樣的。”

“是的。”

“他有把握能確定這一點?”

“他沒有。”長者說:“可是他一定要賭一賭,一定要冒一次這種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