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哥倫比亞大學實驗心理學家卡爾?J.沃登製作了一個“哥倫比亞障礙籠”。他抓來一隻老鼠,兩天不給它吃任何東西,然後將其關在籠子裏。在籠子的另一端,放有幾粒它抓不到的食物,要想吃到食物,唯一的渠道隻有爬上通電的柵欄,但如果爬柵欄,其爪子就要觸電。
在另一個實驗中,他將一隻母鼠放在籠子的一端,再將其剛剛生下的幼鼠放在另一端。沃登實驗的目的,是想通過這隻籠子觀察並測量兩種動機來源的力量,即饑餓驅動力和母性驅動力。
沃登希望通過實驗驗證一個簡單的假設:老鼠的需求越強,其滿足需求的動機或驅動力越強。測量對食物的需要比較簡單,就是看老鼠在多長時間內可以不吃食物;接下來對驅動力的測量,則是觀察老鼠冒著被電擊的危險跨過電柵欄夠取食物的頻率。
在老鼠被放進籠子的第一天,也就是老鼠被餓到第三天時,驗證了沃登的假設。而在此之後,老鼠則變得萎靡不振,不再冒險費力地跨越柵欄了。但是,用母鼠及幼鼠進行的母性驅動力實驗則不那麼盡如人意,因為幼鼠不在母鼠身邊時,母鼠並沒有表現出如饑餓一樣強烈的需求。
其他心理學家就動物的驅動力問題也提出了一些假想,在這些假想中,最明顯的一個是,生理需要越大,滿足它的驅動力也越大,該動物表現出來的活動也越多。
為檢測這一假設,1922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心理學家克特?裏奇塔把鼠籠綁在彈簧上,使其自動記錄老鼠的活動,達到了預想的結果。它們顯示,饑餓狀態的老鼠在籠裏竄動的次數要多於吃飽的老鼠。
1925年,J.F.達謝爾在北卡羅萊那大學利用一塊複選板進行同樣的試驗,結果發現饑餓的老鼠踏進的方框數目遠多於吃飽的老鼠。
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心理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以探索其他的主要驅動力,包括滿足於液體、氧氣、性交、適宜的溫度及避開疼痛需要的驅動力。
1943年,行為主義者克拉克?哈爾將動物動機的生理因素歸納為一條極為簡單的理論,即所有的驅動力均在尋找同樣的基本滿足――饑餓因生理需要而激發尋找食物的動機,寒冷因生理需要而激發尋求溫暖的動機――所有動物尋求的理想狀態均來自於所有驅動力的滿足的平衡。
在幾乎半個世紀以後,個體生態學的研究顯示,許多動物在其肉體需要得到滿足後,會在一定的時間內處於慵懶或不活躍狀態。老虎吃飽之後,會在同一地方一動不動地待上12個小時。蛇在吃飽之後,會整整冬眠一個冬季。
但另外一些動物的行為卻無法用這個理論解釋:倉鼠會在鍛煉輪上盲目地奔跑;老鼠可以學會按壓杠杆,使其滴下有甜味卻無營養的水;狗會俯首聽命,搖首擺尾,隻要能逗主人高興,可以將自己的生理需要擱置一邊。
行為主義者進一步解釋說,這些動物的驅動力產生於非生理需要,但它們可通過對原初驅動力的聯想而得到後者的動機力量。比如,狗學會服從主人的命令,因為它已學到,隻要服從,就能得到食物獎勵。於是,它慢慢地形成尋找服從的驅動力,從而使服從變成獎勵。
哈爾曾經發表過多篇論文,闡述了驅動力減退是所有動機行為的最終目標。但是,1957年在麥克吉爾大學進行的一項著名實驗,卻對這一思想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實驗開始前,研究者告訴誌願者,希望他們“完全休息”。他們中的大多數也確實準備在這裏進行一次長時間的修養。
實驗開始後,研究者給每位誌願者戴上有墊層的手套和半透明的頭罩,待在一個小房間裏,頭罩僅能通過光線,但看不到圖像。他們每個人待在單獨的一個小房間,躺在柔軟的泡沫皮墊上,除了單調的空調聲音外,聽不到其他的任何聲音。
一般情況下,每天都必須這樣躺著,隻允許他們偶爾出去吃東西、上廁所和接受測試。實驗進行沒多久,誌願者發現,由於沒有感覺刺激,他們無法連貫地思想,情緒波動很大,感到身心疲憊。在心理能力標準測試中,他們的行為呈現出明顯的減退,其中少數人還出現了幻覺,幾乎所有人在實驗剛進行幾天之後即強烈要求退出實驗。
顯然,許多行為的動機是由複雜的需要激發的,是由自律中樞神經係統及思維生成的。而這一點卻正是動機和情緒研究者所一直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