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母鵝伏在一堆鵝蛋上,正在專心致誌地孵小鵝。當鵝蛋快要破殼時,人們將母鵝強行抱走。小鵝們一個個地破殼而出了,它們睜大好奇的眼睛,看著這個新奇的世界。這時,一位動物學家走來,向小鵝們招了招手,小鵝們就像見到了母親一樣,立即追隨動物學家而去。幾天後,人們將那隻母鵝送了回來。母鵝看到孩子們正在高興地玩耍,“咯咯”地歡叫著奔了過去。沒想到,小鵝們一見母鵝,竟嚇得四散奔逃,直到那位動物學家出現,它們才像受了天大的委屈後,終於受到母親保護的孩子那樣安靜了下來。
這是為什麼呢?以上故事的主角、奧地利動物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康拉德?洛倫茲的理論是,動物出生後的本能是跟著活動的物體走,洛倫茲設法使自己成為小鵝出生後頭幾天裏所能看到的唯一活物,因此,小鵝隻能跟著他走。在成熟的“關鍵時期”過後,被跟隨物體的圖像會在小鵝的神經係統裏固化。當小鵝學到這一步後,即使看見母鵝也視若無睹了。
美國人埃克哈德?赫斯製作了一隻可移動、能呱呱叫的假野鴨,然後將一群小鴨放在它的周圍。如果在小鴨剛孵化時就把假鴨子放在它們麵前,有半數的小鴨子會跟著假鴨跑。小鴨孵化過後13~16個小時,如果再將其放在假鴨子跟前,則有80%的小鴨子跟在假鴨後麵走。
這種現象將類似本能的東西進一步複雜化了:小鴨子的神經係統肯定能對一些移動的物體做出反應,但隻有在成熟過程的某個特定時間點上,它們才最能將特定目標“刻印”下來。
研究發現,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小鵝、小鴨身上,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包括人類身上都會發生,洛倫茲把它稱之為“印刻”現象。
印刻是動物的一種生存本能,一般發生在生命誕生的最初時期,不同的動物,其時間有所區別。人的印刻期最長,一般為1~3年;狗的印刻期為3~7周;貓的印刻期為10~15天;老鼠的印刻期為7~10天;小鵝的印刻期為10~20小時。
這些發現的結果使20世紀70年代的一些發展心理學家和兒科醫師慢慢相信,出生後的幾個小時是母子聯結關係最終形成的特定時間點。因而,他們規勸母親們,在孩子剛出生後不要馬上抱到醫院育嬰室裏清洗,而應抱著嬰兒,讓他緊貼著自己。
後來進行的一係列實驗證明,在這麼做之後,母子的聯結的確更為牢固,但得到最大程度聯結的並不是嬰兒,而是母親本人。其他研究證明,嬰兒對母親的聯結(或父親或其他主要看護人)是在長達4~5個月的時間內發育而成的,其間充滿著數不盡的看護和情感表現。
有一個寓言故事:獵人打獵時遇到一隻因受傷而掉隊的狼。獵人的三隻獵狗緊追不舍,在山腳下的小溪旁終於抓到了這隻狼。狼流著眼淚說:“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狗不解其意,要主人快點殺死狼,以免聽了狼的話做了東郭先生。事實上,狼講和狗本是同根所生,一點兒不假。早在5000多年前,人類就是運用印刻原理,將狼馴服成了我們今天忠心耿耿的狗。
今天,這種利用印刻原理讓動物互相哺養的例子,比比皆是。一家動物園裏的母老虎生下小老虎後沒有奶水,飼養員便將小老虎放在了剛剛生過孩子的母狗身旁,結果,小老虎真的把母狗當成了自己的媽媽,把小狗當成了自己的兄弟姐妹。一年多後,小老虎長成大老虎了,但它在母狗麵前仍然溫順如初,和狗兄弟們打鬧,一點兒也沒有老虎的霸道。
那麼,人類如果在印刻期被動物哺養,會產生什麼後果呢?著名的印度“狼孩”和法國的“阿韋龍野孩”的故事告訴我們,人被動物哺養便會養成動物習性,而且這種習性一旦養成,便很難回歸人性。
由此,人們受到啟示:既然兒童會對他最初接觸的人或動物產生依賴,那麼,他一定會對最初接觸的東西或事物產生持久而強烈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