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生硬的話,容易傷害別人自尊心;過於柔弱的話,顯得有些無力,容易使別人產生聯想。由其是在拒絕別人和向人求助的時候,更應該掌握好這個說話的尺度,做到剛柔並進,爭取把由拒絕或請求帶來的尷尬降到最低限度,做到既不傷害彼此情感,又能取得彼此的諒解。
1.說話合情理,拒絕不尷尬
說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式,尤其是拒絕別人的時候,更要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既要把決絕的意思表達清楚,又要把話說得婉轉動聽,讓別人接受的同時,還能體會到自己的為難之處。
生活中,總要麵對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其中,有積極的,也會有消極的;有符合自己意願的,也有不符合自己意願的;有我們讚成的,也有我們反對的;有我們樂意接受的,也有我們需要拒絕的。那麼,究竟如何處理這些事情,就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並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
拒絕他人在這些問題中是我們應該加以重視的。因為拒絕他人不僅塑造我們自身的良好形象,也對我們處理好與各種不同人之間的關係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拒絕人的關鍵是掌握拒絕的技巧,那麼到底應該如何拒絕他人呢?
(1)態度要誠懇
以誠懇的態度明確地說出自己不得不拒絕人的理由,直到對方了解你是愛莫能助,這是一種最成功的拒絕方法。
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生類似的事情。
李偉是班上成績一直很好的學生,也十分熱心幫助他人。近一段時間,每天放學後,他都會準時和另外兩個同學“隱姓埋名”地去幫助一位孤寡老人。一天放學後,他正準備出發,成績比較差的王波,拉著讓他講解一道數學題,他一看時間快到了,看了那道題很簡單,便說:“這道題這麼簡單,你自己想吧,我還有事呢!”然後走了。王波為此十分生氣,再也不理李偉了。雖然李偉不是有意的,但別人並不知道,從而產生厭惡情緒,這樣就不值得了,拒絕時要以誠懇的態度,要讓對方明白你拒絕的真正原因才行。
(2)語言溫和
當你在說“不”前,要讓對方了解你之所以拒絕的苦衷和歉意,說話態度要誠懇,語言要溫和。
(3)盡量避免模模糊糊那一類的回答
如“我再考慮考慮”等,這種講法或許你自己認為這是表示拒絕了,可是有所求的一方可能認為你真的在替他想辦法,這樣一來,反而耽誤了對方,所以拒絕時不要使用語義含糊的字眼。
(4)巧妙脫身
快畢業了,李小陽的一些好友組織了一個同學聚會,他應邀參加。在聚會上,他本來不想喝酒,自己也喝不了多少酒,但是想到這麼多同學難得聚會,便在好友的強烈要求下,和大家一起喝了起來。誰知這麼多同學在一起,越喝越來勁,越喝越多,最後大家都醉醺醺的。到了大街上,他們和另外一群年輕人發生了衝突,最後雙方打了起來,釀成一起流血事件。當然,雙方都受到了處罰。
而當時參加聚會的另一名同學王強則采取了一種巧妙的辦法離開了聚會,也避免了卷入這起事件。王強當時看到大家越喝越多,又不聽勸阻時,也不想破壞同學之間的友情,便考慮怎樣才能妥善離開,他借上廁所的機會,到服務台給家裏打了一個電話,叫家裏人馬上撥此電話說找他有急事。正當大家喝得熱火朝天時,服務員一句“誰是王強,你家裏有急事找你”,讓王強名正言順地“安全撤退”。
這也是一個拒絕他人的好方法,也許有些人會認為這是在說謊,其實善意的謊言要比生硬的拒絕要好得多。
任何人都不希望“品嚐”被拒絕的滋味,也不願將拒絕的話說出口,可是,迫於各種需要又不得不說。此時,隻能鍛煉自己把拒絕話說得更動聽,從而讓別人理解並接受自己的拒絕。
2.說話留餘地,歧義拒他人
有人會問: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拒絕別人?應該怎樣拒絕他人呢?怎樣做才能使自己既不做違心的事,又不影響友誼呢?這的確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是拒絕他人時說話的藝術所在。
對於一個會說話的人來說,拒絕他人的技巧也不難掌握,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意義深厚,所以人們隻需運用話語中的歧義便能委婉、巧妙地拒絕他人,而且不會帶來尷尬的局麵。
林肯任總統期間,一位朋友向他引薦某人為閣員。由於早就了解到該人品行不好,林肯一直沒有同意這件事。
後來,朋友生氣地問他:“很久就向你提了這件事,怎麼到現在還沒有結果呢?”
林肯回答說:“我不喜歡他的那副‘長相’。”
朋友驚道:“什麼!你未免太嚴厲了吧。長相是父母給的,也怨不得他呀!”
林肯說:“不,一個人一旦超過40歲,就應該為他那副‘長相’負責了。”
朋友當即明白了林肯的意思,再也沒有說什麼。很顯然,林肯所說的“長相”和朋友所說的“長相”根本不是一回事。林肯巧妙地利用詞語的歧義性,道出了“這個人品行道德差,我不同意他做閣員”這句實話,既維護了朋友的麵子,又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歧義”有時是一個詞,有時是一句話。
一位著名作家生病了,人們爭先恐後地來看望她,但她不願意聽那些膩得如吞了大碗肥肉、重複了千百次的安慰話,於是在病房門口掛起了“謝絕探訪”的禁令。不僅如此,她還主動給一位要來看望她的朋友打電話:“聽說你要來看我?”說拒絕的話要委婉,說求人的話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