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1 / 3)

“閃開!”一向待人做事不失溫柔敦厚之旨的王用汲今天竟露出了金剛怒目的神態,向站在巡撫衙門後堂簽押房門口擋住他的書辦一聲低吼,接著用手一撥,將那個書辦撥在了一邊,又對身後喊了一句,“跟我進來!”一陣風跨進了房門,身後還跟著一個女人,便是齊大柱的妻子。

正中椅子上空著,並無趙貞吉。隻有譚綸一個人坐在案側批閱案卷。

“怎麼回事?”譚綸慢慢站起了,望了望王用汲,又望了一眼他身後那個自己並不認識的女人。

王用汲在簽押房中站住了:“找你。”

譚綸:“找我怎麼找到這裏來了?什麼事不能在按察使衙門等我回去再說?”

王用汲:“什麼事你們都在這裏密謀好了,然後躲著我,我在按察使衙門能等到你嗎?”

譚綸的臉色也不好看了:“王潤蓮,這裏可是一省處置公務的機密之地,你怎麼能夠隨便帶人闖進來!要是談公務,你這就立刻出去,到按察使衙門等我。要鬧意氣,就脫了官服,再跟我鬧。”

王用汲立刻取下了官帽走到他麵前往案上一擱:“我現在不是官了,你還是浙江的按察使大人,我能跟你鬧嗎?”

相處多年,譚綸從來沒有看到王用汲如此較真過,見他此時這般激動,竟有幾分像那個海瑞的氣勢,也一下子怔住了。抬起頭望著站在自己麵前的這個故交,剛才突然冒上來的那口氣慢慢平息了下去,站起來,走到簽押房門口,對依然站在門外的那個書辦:“去二堂門口守著。”

“是。”那書辦應著走開了。

譚綸把門關了,回身時不再去案邊,而是在南窗旁的一把椅子上坐下了:“到底什麼事,坐下來快點說了。這可是趙中丞的簽押房。”

王用汲也轉過了身,直盯著他:“我知道趙中丞不會見我,我也不會去問他。可把我從昆山調來,把海剛峰從南平調來的是你譚綸。我現在隻問你,毀堤淹田的事你們一汪水蓋過去了,說是為了抗倭的大局,為了不牽連胡部堂。可井上十四郎的事一點也沒牽著胡部堂,更無礙抗倭的大局。那麼多供詞在,那麼多證詞在,明明是嚴黨幹的事,為什麼倒把齊大柱抓了?齊大柱是海剛峰從斷頭台上救下的,接著你們是不是要把海剛峰也抓了!”

譚綸沉默了。

王用汲更證實了抓齊大柱的事譚綸和趙貞吉事先知道,剛才還十分的義憤這時倒有七分化作了悲涼:“官場無朋友,朝事無是非,隻有‘利害’二字。你們把事情辦成這樣,我也不再講什麼道義,論什麼是非。就說利害,譚大人總得想想,海瑞和我王用汲都是裕王爺給吏部打招呼派到浙江來的,你們總不至於連裕王爺的處境也不想了吧?”

譚綸目光虛虛地望向了王用汲,依然沉默。

王用汲:“那好。海瑞的辭呈上了,我也並未接受你們台州知州的薦任。我是你搬來的,你現在讓我走,或是就地免職,或是讓我到北京哪個衙門仍然任個七品。我也好帶著這個齊大柱的妻子到北京去,此處伸不了冤,我到北京找徐閣老。徐閣老不見我,高大人、張大人總會給我一個說法。”

譚綸這才正眼望向了一直低頭站在門邊的齊妻:“你是齊大柱的妻子?”

齊妻這時才提著裙裾跪下了:“民女是齊大柱的妻子。民女的丈夫沒有通倭。”

譚綸坐不住了,站起來在原地輕輕踱著,踱了幾步麵對南窗又站定了:“話問到這個分上,我總得給你們一個說法。抓齊大柱前,鎮撫司的上差是告訴了趙中丞,也告訴了我,可也就是告訴了一聲。他們身上有上諭。奉旨辦差,誰也擋不住。”

齊大柱的妻子那張臉刷地白了,呆呆地站在那裏。

王用汲:“擋不住還不能上個疏向皇上辯陳嗎?”

譚綸又慢慢轉過了身子,望了一眼王用汲,又望向跪在地上的齊妻:“你先到門房去等著吧。”

齊妻怔怔地跪在那裏,慢慢望向了王用汲。

王用汲知道譚綸有要緊的話跟自己說了,走到門邊,慢慢開了門,轉對齊妻:“去吧。”

“民女的丈夫沒有通倭。”齊妻喃喃地仍然是那句話,說著向二人磕了三個響頭,默然站起,黯然走了出去。

王用汲又關了門,回頭望著譚綸。

譚綸這時壓低了聲音,卻幾乎是一字一頓地說道:“齊大柱背後牽著海剛峰,海剛峰背後牽著我譚綸,我譚綸背後牽著的就是裕王爺。這幾層關係,任誰都看得明白。可皇上還是下旨抓了齊大柱,這是將自己的親生兒子也捎帶打了。為什麼?嚴嵩親自出手了,皇上也得讓他三分哪。朝廷還在等著鄢懋卿巡鹽的銀子呢。”

王用汲一震,望譚綸的目光終於有了幾分體諒,同時浮出了更深的憂慮。

譚綸:“短兵相接了。我不能說話,裕王爺也不能說話,你更是沒有說話的分。安排一下,讓齊大柱這個老婆到京師去,直接找兵部,找張太嶽,叫當事人喊冤去。”

王用汲:“管用嗎?”

譚綸:“齊大柱畢竟是抗倭有軍功的人,上次給兵部報軍功,他的名字就在第一張名單上,兵部有存案。從這個口子把事情捅開了,便能揭了嚴嵩那張老臉!他們要還是想殺齊大柱,追究海剛峰,這一刀下去,傷不著嚴嵩也得捎帶上嚴世蕃的血。鄭泌昌、何茂才通倭,他脫不了幹係!”

王用汲的眼中又出現了原來的譚綸,欣慰雜著歉疚,徑直到書案邊先把那頂官帽拿起戴了,沒有看他:“到浙江來我不悔,海剛峰也總有一天會明白你們的苦心。多餘的話我也不說了,下麵的事我去辦。”說完這番話轉身向譚綸深深一揖,便欲離去。

譚綸一把拽住了他:“要密!你怎麼把這個女人平安送去京師?”

王用汲:“跟另外一個女人一起去。”

譚綸詢望著他。

王用汲:“這一向心裏有氣,這件事也就沒跟你說。原來送高翰文去京師的那個芸娘前幾天回杭州了,給我帶來了高翰文的信。高墨卿在信中托我給他說媒,願意娶芸娘為妻。明天芸娘就會進京,讓齊大柱的老婆搭她的船走。”

譚綸:“不妥。那個女人身上有太多的事,跟她一起走,隻怕到不了京師,就會讓宮裏的人抓了。”

王用汲:“沒人敢抓。那個芸娘身上有司禮監的牒文!”

譚綸驚愕了:“她身上有司禮監的牒文?”

王用汲:“還是呂公公親筆簽署的。”

譚綸一時竟不敢相信:“呂公公親筆給她簽署牒文……難道是皇上的意思……”

王用汲:“我親眼見過。”

“想不明白,那就不要再想了。”譚綸一揮手,“既然這樣,就讓她們一起走,明天就走!”

嘉靖三十九年的北京一個冬季隻是稀稀拉拉間或下了一些小雪,農曆十二月一個月竟一片雪花也沒有下過,當時打死了欽天監的監正周雲逸,第二年夏秋北邊好些省份果然都出現了災情。

嘉靖四十年恰恰相反,冬至前五天,北京城裏城外一早就突然紛紛揚揚下起了大雪。這於年成自然是天大的祥瑞,可讓各漕運衙門慌了神,京杭大運河隻有一條,當年運往北京的最後一批漕糧漕銀尤其是供應宮裏的貢物,都得抓緊在這幾天搶運完畢,否則河道結冰,便是誤了天大的差使。因此這一天運河通州一段滿河是船,竟造成了蔽河擁塞的現象。

大雪漫天彌江,這條船到那條船一丈遠便瞧不清對方的情形,又都搶著水深的河道急著往前走,於是到處都起了喝罵聲,叫對方避開,有兩條船上都是官差,甚至互相抄起了船篙打了起來。

“你狗日的瞎了眼,戶部南直隸司押漕銀的船也敢不讓!”一條船上幾根篙子向對方亂戳亂撲,大聲喝罵。

“你狗日的才瞎了眼!老子是工部的船,裝的都是為宮裏修殿的料,你也敢爭!”這條船上的人氣焰更張,幾根篙子也向對方反戳反撲過去。

這一處起了爭鬥,影影綽綽還有遠處近處都起了各船的爭鬥聲。

突然河麵上響起了巨響的銃炮聲,雪霧雖濃還是能看見好大一團的火光在河麵上方閃亮。緊接著放銃炮的那個船隊上又響起了大鑼聲!

好些爭鬥的官船都停止了爭鬥,白茫茫地向放炮響鑼處望去。

那個船隊好大,旗子上的字這時是看不見,可高高的桅杆上的燈籠還是隱約可見“都察院”、“總鹽運使司”、“鄢”的名號!

這是奉旨南巡欽差大人鄢老爺的船隊來了,爭吵的官船自覺不自覺都開始往河道兩邊避讓。

在河上行駛的那些民船、商船上的老板更是都慌了,各自吆喝著自己的船工:

“靠岸!靠岸!讓官府的船先走!”

鄢懋卿的船隊在大雪中占了運河正中的河道浩浩蕩蕩駛來了!

獨有一條客船仍然不管不顧調整了風帆,輔之以槳繼續行駛,可還是在大雪的河中被周遭的船逼住了,欲行難行,眼看著要跟兩邊的船碰上了,爭鬥在所難免。

船艙內一個高大的身影鑽出來了,站到船板上,伸出那隻蒲扇大的手掌去接天上飄下的雪,這人竟是押解齊大柱進京的錦衣衛那頭。

船工其實都是浙江臬司衙門換了便服的官兵,一個隊官見他出來立刻趨了過去:“大人,跟不上了,我們是否要亮出名號?”

一片好大的雪飄然落在錦衣衛那頭的掌心中,錦衣衛那頭望著那片雪:“‘燕山雪花大如席’呀!”

那個隊官睜大了眼,詫異地望著錦衣衛那頭,有點不相信這句文縐縐的話是從這個大內高手嘴裏說出的,伺候了一路,此人居然還會念詩?

“不要亮名號,往前走就是。”錦衣衛那頭依然捧著那片雪花這才答道。

那隊官:“大人,這樣走難免有碰撞,都是官船,爭吵起來我們怎樣說?”

“不要爭吵嘛。”錦衣衛那頭十分悠閑,“跟著前麵鄢大人的船隊,不要落了。”

那隊官隻好傳令:“擠出去!跟著前麵的船隊!”

畢竟都是官兵,背後又有錦衣衛的靠山,這些人趁各條船避讓之際硬是竹篙齊出,撐著別人的船,聽著四處的罵聲,駛了出去,跟在鄢懋卿龐大船隊的後麵不遠不近地駛去。

錦衣衛那頭這才又鑽進了船艙。

船艙內,齊大柱依然穿著上船時那件單衣長衫,臉上的胡子也長出來了,背靠著船艙的隔板,閉眼箕坐在那裏。

另一個錦衣衛就坐在他身旁的不遠處,正掀開一扇窗望著船外的雪花。

錦衣衛那頭進來了,望了一眼齊大柱。

另一個錦衣衛放下了船窗頁子,站了起來。

錦衣衛那頭:“天冷了,把你的袍子拿一件給他穿上。”

那個錦衣衛走到靠艙壁邊一個木箱前,掀開了,提出了一件棉袍,走到齊大柱麵前:“穿上吧。”

齊大柱依然閉眼坐著:“不冷。”

錦衣衛那頭:“不冷也穿上。”說著接過那件棉袍往齊大柱麵前一遞。

齊大柱睜開了眼,望向他。

錦衣衛那頭:“一路上我們也沒有難為你,快進京了,刑具也得戴上。”

“戴上吧。”齊大柱這才站了起來,接過棉袍穿上。

那個錦衣衛將一麵枷又拿過來了,齊大柱將兩隻大手一並伸到身前,那錦衣衛給他套上了枷,一把鎖鎖了。

齊大柱又靠著艙壁坐了下去,閉上了眼。

自元代修了通惠河,京杭大運河的終點便從通州接達京師什刹海。明朝正統三年,在東便門修建了大通閘橋,這裏便已成了全國貨物直達京師最大的集散碼頭。到嘉靖時,每年僅朝廷和官府在這裏靠岸起航的漕船就有兩萬條。年近歲末,大雪早至,許多南來的船隻都被迫在通州的張家灣碼頭下貨,但各部衙門能駛進通惠河到達這裏的船仍不在少數。河道上今天的擁堵自不用說,碼頭上前來接貨的車擔人流更是嚷成一片。但無論你是哪個衙門的,這時都被趕開了,擠靠在碼頭兩邊的岸上。碼頭被空了出來,戒備森嚴,井然有序。

官兵都戴上了大沿冬帽,挎刀執槍從河岸邊沿石階到碼頭頂端分兩列直立在紛飛的雪花中。

碼頭上那條大道停著好幾頂暖轎,還有二十輛戶部押漕銀的車。

碼頭頂端站著好幾個官員,都披著大紅麵料出鋒的鬥篷大氅,每個人的後麵都有一個隨從舉著偌大的油布雪傘罩在頭頂,望著河道中鄢懋卿那支浩浩蕩蕩的船隊慢慢靠向碼頭。

——嚴世蕃帶著羅龍文還有好幾個親信官員親自接鄢懋卿來了!

主船駛在全隊的最前麵,一把傘罩著,鄢懋卿披著鬥篷大氅走出了船艙,站到了船頭的甲板上,向碼頭上端遙遙可見的嚴世蕃幾個人雙手高拱。

就在這時,難以想像的情形出現了,一條客船眾槳齊飛,越過了鄢懋卿的船隊,越過了鄢懋卿那條主船,搶先劃向了碼頭!

碼頭上的官兵,船隊上的官兵都拿起了家夥,準備要拿這條船!

快靠岸時,這條船的桅杆上升起了兩盞大大的燈籠,一盞燈籠上映著:“北鎮撫司”,一盞燈籠上映著“詔獄”。

碼頭上,船隊上,拿著刀槍的手都軟軟地放下了。

“是不是押那個齊大柱的朱七回了?”反應最快還是嚴世蕃。

“是。”羅龍文瞪大了眼,已經望見從客船上走上碼頭的錦衣衛那頭——原來此人姓朱名七。

浙江臬司衙門那些官兵也都換回了軍服,一隊人先跑上了碼頭。接著,背著枷鎖的齊大柱出現了,他身後跟著已換上錦衣衛服飾的那個錦衣衛。

一行押著齊大柱飛快地登上了碼頭。

“小閣老!趙大人!”錦衣衛那頭——朱七迎麵向他們行了個半禮。

嚴世蕃立刻伸手阻住他,笑道:“七爺也趕回來了?”

“小閣老這樣稱呼折殺了小人。”朱七謙笑答道,“司禮監已經罵人了,叫小的今天務必趕到,這一急,沒想衝撞了小閣老。”

“你們的事要緊。”嚴世蕃望向了已經押至過來的齊大柱,“這就是通倭的那個人?”

“還要審。”朱七沒有正麵回答他,“小閣老還要迎鄢大人,小的先走了。立刻送詔獄!”

朱七向嚴世蕃和羅龍文又拱了下手,領著一行押著齊大柱走了過去。

這個插曲不但沒有敗了嚴世蕃的興致,反而使他更興奮了,臉上露出了硬硬的笑。

羅龍文:“有他們好看的了。”

“回去再說。”嚴世蕃打斷了他,“接景修吧。”

鄢懋卿那條主船這時才靠了岸,隨從高舉著那把油布雪傘,跟在鄢懋卿後麵從架板上走上了碼頭。

被北鎮撫司的船擋了一下,鄢懋卿的興致敗了不小,但這時透過雪花,看見了站在碼頭上的嚴世蕃和羅龍文,立刻又滿臉堆出了笑,踩著雪,疾步拾級而上。

“雪滑,走慢點!”站在頂端的嚴世蕃望著逐漸登近的鄢懋卿大聲喊道。

“爺!想死了!”鄢懋卿大聲答著,步伐更快了,走到了嚴世蕃、羅龍文麵前,冒著雪便要跪下去。

嚴世蕃兩手有力地攙住了他:“地上有雪!”

鄢懋卿雙腿屈著,抬頭望著嚴世蕃那張凍得紅撲撲的大臉,眼睛一濕:“小閣老好?閣老還好?”

嚴世蕃:“好,都好。”

鄢懋卿站直了又笑望向羅龍文:“大人們都好?”

羅龍文也笑著:“你把銀子運回來了大家便都好。”

鄢懋卿回頭一指陸續靠岸的船隊:“二百三十萬兩,全運來了。皇上那裏今年也能過個安穩年了。”

嚴世蕃:“稅銀立刻押往戶部,賬冊送進宮去!”

立刻有兩個官員大聲答道:“是!”

嚴世蕃拉著鄢懋卿的手:“閣老正等著呢,走吧。”

時近黃昏,天又下著雪,人不願過,鳥不敢飛的北鎮撫司詔獄這條大街便更顯得陰森幽長,載著齊大柱那輛暖篷馬車飛快地馳過來了。

黑漆大門裏,一個錦衣衛的千戶領著好些錦衣衛迎了出來。

馬車停下了,轎簾一掀,那個錦衣衛先跳了下來,手撩著轎簾,接著是叫朱七的錦衣衛那頭跳了下來。

“太保爺,這一趟差出得不短。您辛苦了!”錦衣衛千戶立刻領著眾錦衣衛向他行了個禮。

原來自明太祖朱元璋設錦衣衛以來,隊夥裏便自己推選出功夫最高的十三個人號稱“十三太保”。十三個位置一直沿襲下來,死了一個或是走了一個便挑出一個補上。這十三個人在上萬的錦衣衛裏不論職位高低,名頭都是響的。辦浙案的錦衣衛那頭原來就是嘉靖朝這十三個人之一,排在第七。嘉靖喜歡這個人,又給他賜了國姓,改姓朱,姓名由此定了下來,叫做朱七。因此錦衣衛的人有時稱他“太保爺”,有時稱他“七爺”。

朱七見著自家人第一次露出了親切的笑容:“原來還打量著這個年要在浙江過,總算回來了。”

剛才還行禮的那些錦衣衛一下子圍了上來,向朱七紛紛嚷道:

“七爺要是不回,咱們這個年過得都沒勁了!”

“七爺這一回,牌桌上小的們的銀子就沒勁了!”

“閑事過後再聊。”朱七笑了一下,轉向跟他的那一個錦衣衛:“把人犯帶出來吧。”

“老趙也辛苦了,我們來吧。”兩個錦衣衛便走到轎簾邊準備拿人。

那個錦衣衛原來姓趙,這時擋住了他們:“這個人有許多隱情,兄弟們照顧著點。還是我叫他下來吧。到了,下來吧。”

帶著枷鎖的齊大柱在轎車門口露出了頭,接車的錦衣衛剛想扶他,隻見他頂著枷鎖輕身便躍了下來。

錦衣衛那個千戶和所有迎出來的錦衣衛目光都是一碰,似乎明白了些此人為何該“照顧著點”了。

錦衣衛那千戶向迎出來的眾錦衣衛說道:“安排牢房。然後給七爺接風!”

兩條黑漆大門是不開的,隻是左側大門扇上還開著一條過人的小門,一些錦衣衛聽了吩咐疾步先走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