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更始帝洛陽定新都 借戰亂劉秀握兵權(3 / 3)

然而朱鮪的話卻引起劉玄麻痹已久的警覺,他對劉秀始終懷有愧疚和恐懼,如果劉秀這一去如斷了線的風箏,那,自己能是他的對手嗎?這樣想著,便不由站在了朱鮪一邊:“既然大司馬這樣說,為了避免嫌疑,司隸校尉不去也就是了。”

這時王常站出來盯住朱鮪大聲說:“朝堂之上,怎麼能如此說話?此去河北錯綜艱險,別人畏難推辭,司隸校尉勇擔重任,去與不去,應該皇上說了算,大司馬怎麼能無端詆毀?若是這樣,以後誰還敢為朝廷效力?若大司馬有自己的人選,直接說出來幾是,何必拿別人當靶子?!”

朱鮪大眼睛一瞪:“司隸校尉是罪臣劉演親兄弟,有嫌疑就是有嫌疑!”

王常正要辯解,李通站出來幫著劉秀說話,而朱鮪一派的李軼、陳牧等則跳出來幫著朱鮪。大殿上唾星四濺,吵嚷成一片。劉玄心煩意亂,用力嗵嗵地拍打著禦案:“別吵啦,別吵啦!派誰去河北,讓朕想一想再定奪,你們都退下去吧!”

一直回到後宮,劉玄仍然怒氣衝衝。韓氏忙迎了上來,見他這副表情,嬌柔地扯住他的衣袖:“喲,龍顏大怒可不是鬧著玩的,誰這麼大膽子招惹陛下啦?”

劉玄緊繃著臉坐在龍墩上,還沒來得及說話,有黃門稟奏說:“陛下,大司徒劉賜請求召見。”

劉玄猶豫一下:“讓他進來!”

劉賜邁著碎步小跑進來,看一眼劉玄,叩頭請安說:“陛下還在為朝堂上的事情生氣?其實他們都是粗人,不知禮儀,君子不跟牛鬥力,何必在乎?”

劉玄卻答非所問地搖搖頭說:“夫人,大司徒,朕不想在洛陽住了,朕要遷都長安。”看劉賜和韓氏驚疑地望著自己,他輕歎口氣,“長安本來就是我大漢故都,那裏有祖宗陵寢,他們自會保佑我這個皇位。今天朝堂上的場麵大司徒也都看見了,朕不傻,他們如此放肆地吵鬧,不是懂不懂禮儀的問題,他們根本沒把朕放在眼裏!”

這話立刻激起韓氏義憤,她火上澆油地扭動身軀,攀附在劉玄身上尖聲說:“你到今天才明白,我早就說過王鳳、朱鮪他們都不是什麼好東西。他們把你扶起來當皇帝,不過是要利用你當個招牌,其實真正的皇帝是他們!”

見他倆越說越來氣,劉賜忙把話頭打住:“陛下息怒。目前朝廷局麵當然大家有目共睹,不過要解決這個問題,絕非遷都這麼簡單。今年剛剛遷都洛陽,若再急著遷都長安,一年兩遷,恐怕不大吉利。更主要的,遷都長安也並不能從根本上製約朱鮪他們的驕橫。目下當務之急是趕緊培養一批自己的力量。陛下對那些忠心耿耿的宗室子弟加以重用,分化綠林軍將領的權力,然後再從漢軍內部選拔一批新將領,委以兵權,這樣一來,朱鮪等人手中沒了實權,自然就跋扈不起來。到那時,陛下就是真正駕馭天下的皇帝了。譬如今天劉秀主動請求出略河北,陛下就應該應允。”

聽他分析得頭頭是道,劉玄稍微暢快一些,不過仍有顧慮地叫著劉賜的字說:“子琴說得很對,文叔的能耐朕了解。可是有一樣,當年劉演被殺,朕雖然受了王匡和朱鮪等人蒙蔽,但不管怎麼說也脫不了幹係。文叔是否對朕懷恨在心,是否要伺機報複,朕很沒有把握。”

“陛下這樣說,就想得太多了。”劉賜近來和劉秀交往很多,他正想找個機會替劉秀說幾句,忙扯開了話題,“灰總比土熱,這個道理顯而易見。當年陛下有殺父之仇,是誰想辦法替陛下報仇的?由此可見,打虎要用親兄弟,上陣還是父子兵。文叔是深明大義的人,殺害劉演,是誰欺蒙陛下,他當然清楚,斷不會隨意遷怒陛下。他若是心懷怨氣,怎麼能盡心竭力地替陛下修整洛陽城,怎麼能誠心實意地讓陛下再現大漢天子的威儀?這次文叔主動請纓,臣看,仍是出於一片赤心。陛下若不相信文叔,正好中了朱鮪等人下懷。仇者快,親者痛啊!”

劉玄終於心服口服:“對,對,灰總比土熱,這話實在,朕就聽子琴的。明天早朝,朕立刻命令文叔出巡河北。不過,這遷都的事,朕還是要遷的。”

劉賜見劉玄回心轉意,遷都的事先放在一邊,忙趁熱打鐵地說:“陛下,拿定主意就應該趕緊決斷才是。明天朝會上,朱鮪等人再站出來胡攪蠻纏,隻怕又生枝節。陛下何不立刻召見文叔,讓他手執漢節出巡河北,等朱鮪等人知道要阻攔時,木已成舟,他們自然也沒什麼可說的。”

劉玄想想確實是這個道理,立即傳旨,讓劉秀進宮。劉秀來到後宮,見劉賜坐在一旁,立刻明白苦苦等待的機會就要來了。

劉玄親熱地讓劉秀坐下,說出許多寬慰的話,隨後親筆下詔書,任命劉秀為破虜大將軍,行大司馬事,執節過黃河去平定河北。劉玄寫完後加蓋玉璽,讓劉秀保存好了,然後說道:“至於兵馬,頃刻間也征調不出許多來,文叔手下不是有些得力人手嗎,就帶他們一道去,如何?”

看著劉玄笑吟吟的麵孔,劉秀知道,劉玄說到底仍對自己存有戒心。就憑自己手下的賓客加上府兵,也不過百餘人,這點人馬能和強兵如林的河北豪強們相提並論嗎?但這個念頭隻是一閃而過,劉秀鄭重其事地雙手接過詔書,叩頭拜謝。派遣劉秀出巡河北的同時,劉玄又任命劉賜為丞相,先出發去武關,修複宗廟宮殿,為遷都做好準備。

更始元年的十月,劉秀輕車簡從,帶領護軍朱祐、主簿馮異,還有掾吏銚期、叔壽、段建和左隆以及校尉臧宮、門下史祭遵等人,共百餘騎將士,匆匆離開洛陽,渡過黃河,北上而去。

由於劉秀在舂陵起兵後,經曆了昆陽大捷,一舉擊潰王莽主力,已經威名遠揚天下,近來整修洛陽宮殿,讓中原百姓看到了大漢的希望,這一係列舉動,讓劉秀的名字在官吏百姓中間流傳甚廣。有了這樣的基礎,劉秀執節出巡河北的消息傳來,豪傑們紛紛紛至遝來,樂於追隨,雖然他們離開洛陽時隻有百餘人,但渡過黃河不久,隊伍就有了迅速擴充的趨勢。

劉秀一行路過潁陽時,正駐守潁陽的王霸聞聽消息,忙回家和老父親商量,表示自己想跟隨著大司馬到河北去建功立業,隻是這一去,就不能在跟前侍奉老人了。原想著父親未必會同意,不料老人聽完後,感慨萬端地說:“好,你這樣做就對了!你爹我是老了,實在行不動軍打不動仗了,不然我也會去的。大司馬劉將軍這人我見過,他儀表從容,胸懷非常人所能預料,你快去吧,他一定不會久居人下的,你跟著他,或許能成就大事,封王封侯也未可知,光耀咱王家門庭就靠你了!”

王霸有了父親的支持,很是高興,又把這個想法告訴了門客,結果大家都勸他,擺出理由說,以前咱們追隨劉秀打了多少仗,擊破王邑,殺了王尋,結果怎麼樣,還不是被人擠兌得鬱鬱不得誌?現在他出巡河北,看來即便取得勝利,對咱們也沒什麼好處,一靜不如一動,還是在家裏逍遙自在地好。

王霸反駁他們說,此一時彼一時,以前劉將軍遭小人暗算,實在是迫不得已。現在他出巡河北,是蛟龍入海,猛虎歸山,單獨幹一番大事業。沒了小人的鉗製,正是大顯身手的時候,怎麼能抱著以前的成見而坐失成就人生大業的良機?

可是盡管這樣說,門客們還是對劉秀的前途不抱多大希望。見王霸執意要走,賓客們畏懼前路艱險,一個個悄然走散。王霸還是堅持己見,獨自去拜見劉秀。劉秀聽說了王霸來投奔自己的經過,感動地拉住王霸的手:“疾風知勁草,歲寒而知鬆柏後調。原先在潁川的老部下,如今跑散的十有八九,唯獨你願意留下,真君子呀!放心,你不負我,我定不讓河北父老失望!你就先任功曹令史,跟隨在我身邊吧。”

另外還有郟縣縣令馬成,聞聽劉秀北上的消息,掛印棄官,步行千餘裏,在蒲陽追上劉秀一行,表示自己願意追隨大司馬,劉秀分外感動,任命他為期門。汝郡都尉杜茂,也給家裏留下書信,悄然出城,騎馬星夜追趕,在廣武和劉秀等人會麵,談論得十分投機,劉秀任用他為中堅將軍。

這一路走來,劉秀的作為和為人大家都清楚。每個人都很佩服他,都認為如果這天下是劉秀來坐,一定能夠成就一番宏圖偉業。沒想到眾人剛剛提出這樣的意見,就遭到了劉秀的厲目怒斥,眾人隻好作罷,不知道劉秀的真正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