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天下大亂,北部的烏桓破幽州,掠其漢民十餘萬戶。烏桓是個以遊牧射獵為生的少數民族。各地方的軍事集團首領為了維護自己的割據,曾經依靠過烏桓的騎兵,袁紹就曾如此。烏桓諸單於中,尤以遼西單於蹋頓為最強,而且蹋頓與袁紹交往較厚,待袁紹病死後,蹋頓多次派兵襲擾漢郡,想讓袁紹之子袁尚重整旗鼓,光複舊土。
曹操為了統一北方,於公元207年決定發兵攻打烏桓。諸將皆勸說:“袁尚已窮途末路,烏桓見其大勢已去,怎能再被袁尚利用?現在我們遠征,劉備必勸劉表襲擊許都。萬一如此,豈不悔不晚矣!”
謀士郭嘉說:“將軍雖然威震天下,但烏桓自恃其遠離許都,必然毫無防範,如果我們出其不意發兵襲擊,戰則必勝。再說,劉表自知他不如劉備,重剛劉備擔心不能製之,輕任劉備又擔心嫌其薄待而離去。鑒於此,將軍雖遠征,不必憂慮劉表後襲之患。”
曹操決心早定,率兵北進。
五月,兵至無終。正值夏季雨多水大,沿海的道路無法通行,烏桓又派兵馬扼守了其他的路徑,軍隊難以前進。曹操憂慮重重,田疇獻計說:“此路,夏秋常有水患,淺不能通車馬,深不能載舟船。我們莫如先撤離無終,烏桓以為我軍是受阻而退,必然放鬆戒備。我們再東出廬龍口,越過白檀之險,人敵兵空虛之地,路近而便利,趁其不備而襲擊,蹋頓必敗無疑。
曹操依計行事。並讓人沿途在樹木上刻字:“如今大暑,道路不通,待到秋冬,我軍複來。”烏桓的騎兵見此,對曹軍退去深信無疑。
曹操令田疇的鄉眾為向導,率軍上徐無山,劈山填穀五百餘裏;經白檀,過平岡,穿鮮卑庭,直逼柳城。未行二百裏,烏桓就發現了。蹋頓和袁尚兄弟,以及遼西單於樓班、右北平單於烏延等,率領數成騎兵猛撲上來。
曹操登上了白狼山。曹軍與烏桓兵馬奮力拚殺。烏桓兵馬來勢迅猛,士氣很盛。曹操的輜重在後,所率兵士多是輕裝前進,而且與敵軍在數量上不成比例,伴隨曹操的臣將不免有些畏懼。曹操雖知形勢危急,但鎮定自若。他登高遠眺,見敵陣不整,料知缺乏統一指揮,各部之間難於協調作戰,不禁心中大喜。遂果斷下令,張遼為前鋒,率眾兵猛擊敵軍。敵軍各部果然自顧不及,皆潰不成軍,大敗而逃。烏桓單於蹋頓被斬。烏桓及漢卒降者二十餘萬眾。
遼東單於速仆丸和袁尚兄弟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所率騎兵尚有數千。曹操的部將都主張立即發兵攻擊,定能擒住袁氏兄弟。曹操說:“何須動用兵馬?我要讓公孫康將袁氏兄弟的首級送來。”曹操不但沒有進軍,反倒退還柳城。不久,又率兵返回。果然,公孫康送上了袁氏兄弟的首級。
眾將一見,都感到疑惑不解,便向曹操問其原委。曹操說:“公孫康向來畏懼袁氏兄弟,我如果當時急於動兵,他們就會合力抵抗;我如果按兵不動,他們就會彼此相圖;勢在必然啊!”
至此,曹操平定了多年引發局部戰爭的北部烏桓,且又消滅了袁紹的部分殘餘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一向以老謀深算著稱的曹操,用兵打仗的智謀可謂絕妙。用計大勝烏桓統一北方,接著在赤壁之戰失利情況下,除去了心腹之患——馬超,統一了大半個中國。
人生麵臨許多選擇,而選擇的前提是放棄。放棄的正確,即是選擇的成功。的確,在許多關鍵的時刻,隻有敢於舍棄,才能把握住獲取更長遠利益的機會。在麵臨無法避免的挫折時,應該選擇最佳的失敗方式。當然,也有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也不能舍棄的東西——人格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