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大夫荀息求見。靈公料他是來勸諫的,便拉開弓,搭上箭,隻要荀息開口勸說,他就要射死荀息。誰知荀息進來後,像是沒看見他這架勢一樣,非常的輕鬆自然,笑嘻嘻地對靈公說:“我今天特地來表演一套絕技給您看,讓你開開眼界,散散心。大王您感興趣嗎?”’靈公一看有玩的,就來神了,忙問:“什麼絕技?別賣關子了,快表演給我看看。”
荀息見靈公上鉤了,便說:“我可以把12個棋子一個個疊起來以後,再在上麵加放9個雞蛋。不信,請看。”說著,便真的玩起來。他一個一個地把12個棋子疊好後,再往上加雞蛋時,旁邊的人都非常緊張地看著他,靈公禁不住大聲說:“這太危險了!這太危險了!”
荀息一聽靈公這樣說,便趁機進言說:“大王,別少見多怪了,還有比這更危險的呢!”
靈公覺得奇怪,因為對他來說,這樣子已經是夠刺激,夠危險的了,還會有什麼更驚險的絕招呢?便迫不及待地說:“是嗎?快讓我看看!”
這時,隻聽荀息說道:“九層之台造了三年,還沒有完工。三年來,男人不能在田裏耕種,女人不能在家裏紡織,都在這裏搬木頭,運石塊。國庫的金子也快花完了,兵士得不到給養,武器沒有金屬鑄造,鄰國正在計劃乘機侵略我們。這樣下去,國家很快就會滅亡。到那時,大王您將怎麼辦呢?這難道不比壘雞蛋更危險嗎?”
靈公一聽,猛然醒悟,意識到了自己幹得多麼荒唐,犯了多麼嚴重的錯誤,便立即下令,停止築台。
從以上的事例中不難看出,有良苦的用心還需有良苦用心的表現,讓對方知道批評者實際是打心眼裏欣賞自己,喜歡自己,支持自己或是為了自己著想的等等,才能讓對方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所以批評者首先就要考慮,該批評是否是於對方有益的,能否讓被批評者相信按照批評語的要求改進之後,於自身有益。不能誘之以“利益”的批評,會使被批評的人覺得自己改正行為是為了批評者的利益。於是對批評會有更多的抵觸情緒,使原本的一片好心也因方法不當而遭人誤會。
就心理學而言,一個批評與被批評的過程是批評者與被批評者在思想、感情上的相互交流與認同的過程。人在批評過程中越是尊重、理解對方的處境,就越能夠獲得對方對自己批評意見的重視與接受。在發表批評意見中,尊重使人懂得愛護別人的自尊心,維護其麵子,不出語傷人,不逞口舌之快;理解使人學會設身處地地去替別人思考問題,講話不自以為是,不強加於人。在接受批評意見中,尊重使人竭力認同別人批評意見中的有益部分,並予以積極的肯定。人們越是能夠尊重理解人,就越能夠冷靜、客觀地麵對別人的批評意見。從此意義上講,尊重、理解是使忠言不逆耳,聞過不動怒的轉化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