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軟硬兼施的妙用(2 / 2)

趙佗原來是河北人,曾與漢高祖同時起兵反抗暴秦,後經營五嶺以南一帶,自命為南粵王。高祖在時,不想再興戰事,客觀上力量也有限,就對趙佗采取了安撫政策,彼此倒也相安。後來呂後亂政,挖了趙佗故鄉的祖墳,誅殺他的兄弟,趙佗對漢朝非常怨恨。呂後一死,他見漢朝一時無人主政,便自稱皇帝,而且準備興兵北伐。

顯然,對如何處置趙佗的問題,事關漢室江山的歸屬。漢文帝考慮得很慎重,他不輕言起兵征戰,而是先在內政、軍事上做好布置,然後修書一封,派老謀深算的陸賈送去。陸賈也是趙佗的朋友。信雲:

皇帝謹問南粵王甚苦心勞意。朕高皇帝側室之子,棄外奉北藩於代,道裏遼遠,壅蔽樸愚,未嚐致書。高皇帝棄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後自臨事,不幸有疾,日進不衰,以故諄暴乎治。諸呂為變故亂法,不能獨製,乃取它姓子為孝惠皇帝嗣,賴宗廟之靈,功臣之力,誅之已畢。朕以王侯吏不釋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乃者聞王遺將軍隆慮侯書,求親昆弟,朕以王書,罷將軍博陽侯,親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問,修治先人塚。

前日聞王發兵於邊,為寇災不止。當其時,長沙苦之,南郡尤甚。雖王之國,庸獨利乎?必多殺士卒,傷良將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獨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為也。

朕欲定地犬牙相人者,以問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長沙土也,朕不得擅變焉。吏曰:得王之地,不足以為大;得王之財,不足以為富;服領以南,王自治之。雖然,王之號為帝。

兩帝並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爭也。爭而不讓,仁者不為也。願與王分棄前患,終今以來,通使如故。

故使賈,馳諭告王朕意,王亦受之,毋為寇災矣,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遺王,願王聽樂娛憂,存問鄰國。

這封信寫得很特別,很客氣!先是自謙至卑,是為籠絡對方的。接下來又是安撫,答應對方的要求,撤將軍,修祖墳,用其同宗兄弟。但是字裏行間,已是從一番溫語之中透出隱約的皇威,既有權用人修墳,當然也可絕族挖墳,這點趙佗當然感受得到。之後,直接曉以利害,數陳興兵之禍害,表麵也是為對方著想,內在也有示威的涵義。第四步,更借“吏曰”之言,於寬宏大度之中,責備趙佗擅自稱帝等不仁之舉;含蓄而堅定表示在此問題上絕無商量退讓之餘地。最後,又給對方一個體麵的禮物,可願王“聽樂娛憂,存問鄰國”。說穿了,就是何不安分守己呢?大可不必自尋煩惱。

綜覽全文,真是字字謙和,卻又字字鋒利如刃,含蓄之中極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