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不勝則退(1 / 1)

《孫子兵法》中對盲目進入的匹夫之勇加以批評。有些人總是抱著一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想法,並且經常以具有這種勇氣而洋洋得意。殊不知,這種勇氣充其量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並不是真正的大勇。那麼,孫子所謂的真正的勇氣是什麼呢?簡言之,即當發現勝算太小,沒有戰勝希望時,能夠毅然決然地宣布撤退的勇氣。

自古以來,凡事能夠稱霸天下的人,都具有撤退的勇氣。他們絕不會蠻幹,當發現即使竭盡全力也無法得勝時,就會毫不猶豫地迅速撤退。例如,秦朝滅亡後出現了楚漢相爭的霸權局麵。劉邦與項羽兩人中,最初項羽占了絕對上風,麵對此情形,劉邦絕不勉強與之交戰,隻要一發現戰況於己不利,馬上鳴金收兵。最終在反複不斷的撤退之中,使項羽逐漸疲憊、鬆懈。至此形勢開始逆轉,劉邦乘勝追擊,擊敗項羽,終於統一了天下。在這個意義上講,劉邦的勝利可以說是一種撤退的勝利。此外《三國誌》中的曹操也深請撤退哲學。他精研孫子兵法,因此屢建戰功,其根源就在於他的傑出的決斷力。

毛澤東是中國現代史上最善於運用這種撤退韜略的戰術家。他麵對國民黨的強大軍事力量,果斷地發動秋收起義,率領農民起義軍奔上井岡山,進行長期的遊擊戰,他發明的“敵進我退,敵住我擾,敵疲我打,敵逃我追”的十六字戰術方針,可以說是這種撤退藝術的深刻體現。正因如此,才使他成為偉大的戰略家,率領紅軍不斷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