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能像愛自己一樣愛這個世界,我們也就會感受到更多的愛。文學批評家愛德門說,愛如果隻為利己而愛, 這個愛就不是真愛, 而是一種欲。自私和無私之間僅有一線之隔,越過它,你可以感受到舍己為人,不求任何回報的快樂。這是最大的喜悅,也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
自私與無私間僅有一線之隔
自私和無私之間僅是一線之隔,越過它,你可以感受到舍己為人,不求任何回報的快樂。這是最大的喜悅,也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
從前,有兩位很虔誠、很要好的教徒,決定一起到遙遠的聖山朝聖。兩人背上行囊,風塵仆仆地上路,誓言不達聖山,絕不返家。
兩位教徒走啊走,走了兩個多星期之後,遇見一位白發年長的聖者。聖者看到這兩位如此虔誠的教徒千裏迢迢要前往聖山朝聖,就十分感動地告訴他們:“從這裏距離聖山還有十天的腳程,但是很遺憾,我在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們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給你們一個禮物!什麼禮物呢?就是你們當中一個人先許願,他的願望一定會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就可以得到那願望的兩倍!”
此時,其中一教徒心裏想:“這太棒了,我已經知道我想要許什麼願,但我不要先講,因為如果我先許願,我就吃虧了,他就可以有雙倍的禮物!不行!”而另一教徒也自忖:“我怎麼可以先講,讓我的朋友獲得加倍的禮物呢?”於是,兩位教徒就開始客氣起來,“你先講嘛!”“你比較年長,你先許願吧!”“不,應該你先許願!”兩位教徒彼此推來推去。
“客套地”推辭一番後,兩人就開始不耐煩起來,氣氛也變了。“你幹嗎!你先講啊!”“為什麼我先講?我才不要呢!”
兩人推到最後,其中一人生氣了,大聲說道:“喂,你真是個不識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許願的話,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斷、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聽,沒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變臉,竟然來恐嚇自己,於是想:你這麼無情無義,我也不必對你有情有義!我沒辦法得到的東西,你也休想得到!於是,這一教徒幹脆把心一橫,狠心地說道:“好,我先許願!我希望——我的一隻眼睛瞎掉!”
很快,這位教徒的一隻眼睛馬上瞎掉,而與他同行的朋友,兩個眼睛也立刻瞎掉了!
原本,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禮物,可以使兩位好朋友共享,但是人的狹隘、自私,左右了自己心中的情緒,所以使得“祝福”變成“詛咒”,使“好友”變成“仇敵”,更是讓原來可以“雙贏”的事,變成兩人瞎三眼的“雙輸”!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自私是一種極端利己的心理。自私的人不顧他人和社會的利益,隻計較個人得失,不講公德;更有甚者會為私欲鋌而走險,最後受到法律的製裁。自私也是誘發貪婪、嫉妒、報複等病態心理的根源。曆史一再證明,自私的人是沒有好結局的。從某種意義來說,自私就是自毀,自私者到最後隻能獨自吞噬惡果。因而,在一向崇尚友愛的哈佛校園裏,自私心理是被嚴厲禁止的。
自私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欲望,處於一個人的心靈深處。人有許多需求,如生理的需求、物質的需求、精神的需求、社會的需求等。需求是人的行為的原始推動力,人的許多行為就是為了滿足需求。但是,需求要受到社會規範、道德倫理、法律法令的製約,不顧社會曆史條件的要求,一味想滿足自己的各種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之心隱藏在個人的需求結構之中,是深層次的心理活動。
正因為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它的存在與表現便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到。有自私行為的人很多時候意識不到他在幹一種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別人利益時往往心安理得。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將自私稱為病態社會心理。
自私心理導致了極端的個人主義,導致了社會醜惡現象的出現,它使得社會風氣敗壞,是各種不良心理的根源,所以,我們必須要克服這種病態心理。
心理魔法書:
那些不肯幫助別人的人,別人也一定不會願意為他提供便利。我們生活在一個聯係越來越緊密的世界裏,有時候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任何人都無法孤立地生活。自私的人,最後一定會因為自己的自私而受到傷害。
快樂來自於內心的高貴和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