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正想象自己以某種方式行事,那麼,實際上你也幾乎就是那樣做的,因為心理圖像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實踐的機會,讓我們的行為能日趨完善。
從前,我國有位音樂家,他的音樂造詣非常高,常常代表國家參加一些國際上的音樂盛會。後來因為發生了“文革”,這位音樂家以小資產階級的名義被軟禁起來,軟禁他的囚房隻能露出他的頭吃飯,其餘四肢都不能動彈,他看見左右牢房的人不是被槍斃,就是自殺。後來,他很幸運地被放了出來。之後,他接到了國際音樂大會的通知,邀請他出席國際音樂盛會,他去了。那天,當他在公開場合彈鋼琴的時候,居然嚇壞了很多人,因為他的鋼琴彈得比原來還要好聽,還要精彩,彈得比他被關進監獄前的技巧還要高超。
於是很多人問他:“你被關了這麼多年,身體不能動彈,隻能露出頭,為什麼幾年來你第一次彈鋼琴,不但沒有退步,反而進步了許多呢?”他說:“在我住監獄的日子裏,每天,我的頭腦裏麵都有個想象的鋼琴。我雖然不能動,可我的思想每天都在彈它。”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對別人說:“祝你心想事成!”可是你知道嗎?“心想事成”是有科學依據的。
心理學家指出,如果你想要完成一件事情,你必須首先在內心認識這個事物,然後才能著手去完成它。當你在內心裏“看到”一個事物時,你的內在“創造性機製”就會自動把任務承擔起來,其完成這項工作的成效要遠遠勝過你有意識的努力或者“意誌力”(可稱為“超意誌力”)。因此,在做一件事情時,不要過分地用有意識的努力或鋼鐵般的意誌力去施加影響,也不要過分擔心,總是疑心自己所做的一切的正確性。應當放鬆神經,在心裏想著你真正要達到的目標,然後“讓”你的創造性成功機製來承擔任務。這樣,心裏想著你要達到的目標,最終將迫使你運用“積極思維”。這樣,你就能“心想事成”。但是你並不能因為心裏想著“幹這件事”而不做努力或停止工作,你的努力要用來驅使你向目標邁進,而不是糾纏在無謂的心理衝突之中。
為什麼“心想事成”會實現呢?這是由於神經係統無法區分實際的經驗和生動想象得出的經驗,因而心理的圖像便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實踐機會,我們可以通過想象把新的方法“付諸實踐”。
每一個哈佛學子都明白“心想事成”的道理,因此,他們在生活中懂得運用心理圖像來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
曾有報道刊登過一個實驗,證明了心理練習能夠改進投籃的效果。
第一組學生在20天內每天花20分鍾練習實際投籃,把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的成績記錄下來。
第二組學生也記錄下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的成績,但在此期間不做任何練習。
第三組學生記錄下第一天的成績,然後每天花20分鍾做想象中的投籃。如果投籃不中時,他們便在想象中做出相應的糾正。
實驗結果:
第一組每天實際練習20分鍾,進球增加了24%;
第二組因為沒有練習,所以沒有什麼進步;
第三組每天想象練習投籃20分鍾,進球增加了26%。
這個實驗證明,心理圖像能夠改進人們的行為。
既然心理圖像有如此神奇的功效,那麼,我們如何練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