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生活中的幸與不幸(2)(3 / 3)

小小的串串花環,透著編者的靈巧和勞動,卻也為他人帶來了歡娛,難道這不是一種快樂的方式?其實,編織這小小的花環,就是編織一種快樂。當我們為了生活而奔波,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常常不免陷入焦慮和不安時,想想那位編織花環的婦女和那些在香山賣花環的老者,他們編織花環的前提是生存,他們為了生存而艱難地勞動著,也從維持生計的這一最低要求中得到了無限的快樂。

當我們最意識不到要從生活中獲取許多時,我們卻從生活中得到了一些東西。我們奉獻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所以,透過小小的花環,我們創造了一種生活,那也是一種快樂,而快樂就是一劑良藥,快樂使生存更有意義。所以,創造一種屬於自己的快樂心態,用積極的人生態度去創造“主觀”的快樂,讓“客觀”的悲傷和憂鬱隨著逝去的歲月逐漸地消失,讓生活中處處充滿陽光。

張聞天說:“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快樂地生活,不僅愉悅自己,最重要的是,也能給他人提供便捷的生活並帶來快樂。

每一次到海濱,滿眼都是浩瀚無際的蔚藍色,總是驚歎於造物主竟然如此地神奇。高遠的天空上,零星地點綴著朵朵白雲,而望向遠方,天與海相連的一幅美景,就在眼前閃現,和諧而融洽。在浮動的白雲下,是微波蕩漾的海洋。站在顛簸的船頭,抬眼望著遠方,波光粼粼的水麵閃著耀眼的光,不遠處成群的魚兒在水中嬉戲的快活樣子,深深地感染著我們。透過湛藍的海水,有一群小魚向我遊來,非常遺憾,沒有魚網,隻好用雨傘撈小魚兒,而狡猾的小魚兒卻都逃脫了。盡管沒捉到小魚,而且回來後雨傘也生鏽了,再也不能使用,可是這一次愚蠢的趣事還是讓我每每回憶起來便覺得好笑。

在島上,我們用一箱啤酒換來17斤螃蟹,島上的居民幫我們煮熟後,大家坐在沙灘上喝著啤酒,吃著螃蟹。在正午的陽光照射下,海邊熱浪灼人。男同胞們穿著短褲跑到島上的一個快要枯幹的水井裏藏起來,而女同胞們索性打開被海水浸濕的雨傘,遮住已經被太陽烤得像紅薯似的臉,躺在下麵,任由太陽肆意地曬著。我也在炎熱的細沙上躺下來,享受這日光的照射,還將耳朵貼在沙灘上,傾聽大海時而激昂、時而婉轉的歌唱,傾聽浪花歡快蹦跳著消逝在水中的沉吟。這一刻,感覺世界是那麼的可愛,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生存,能夠在這裏與大海相依相伴又是多麼的愜意!

正陶醉在海島風情中的時候,忽然聽到島上小村子的播音員帶有海蠣子味的播音:“村民們請注意,今天村裏改善生活,都來領啤酒,每家兩瓶,省著點喝……”原來村委會將我們的啤酒分給了所有村民。

一箱啤酒換17斤螃蟹,誰都知道島上的居民吃虧了,可是他們仍然沉浸在快樂中,並要全島居民共同品味啤酒,誰能說這不是一種境界、一種樂趣呢?

總是有人問:什麼東西最容易滿足?

對於這個問題,我可以不加思索地回答:動植物最容易滿足。

動物吃得飽睡得好就行,植物有水喝有太陽曬就行。

人為什麼不容易滿足?

這是因為人的欲望太多。欲望多了,人就變得貪婪,貪婪離不開自私。

成功學之父馬登博士曾經設想過這樣一個情節——一朵玫瑰對自己說:“我不能將自己全部綻放,將美麗和芬芳帶給這個不懂得欣賞的世界,我應當保留它們,將它們留給我自己。”在馬登看來,“這朵玫瑰永遠也不會有所發展,因為它的花蕾沒有得到綻放,它沒有將真正的自我展示出來,沒有將自身的美麗和芬芳呈現出來。有所保留的玫瑰永遠不會成為一朵真正的玫瑰,它永遠無法綻放出美的力量,最終隻能漸漸枯萎、凋零。”這就是自私的結局。

很多上網的人都玩過“偷菜”遊戲,雖然“偷菜”已經改成了“摘菜”,稱呼變了,但是遊戲的本質並沒有改變,無數人仍然沉浸在這種娛樂之中,原因何在?

心理專家分析,“偷菜”可滿足人的諸多心理需求:

滿足玩樂的天性。“偷菜”可以釋放壓力,獲得片刻的輕鬆與休息;

滿足占有欲。偷得越多占有得越多,心理上的滿足感越強;

滿足不勞而獲的心理。生活中付出很多勞動卻不一定能有回報,“偷菜”隻需要一點點付出就有很多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