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的情緒會阻止人們的視線廣度,妨礙人們創造力的發揮。如果一個人常常被這種悲觀消極的情緒所牽掣,縱然他有再多的機會,也會視而不見、任其溜走而不能及時地抓住並好好加以利用。
現代社會日行千裏,各種新興產業的誕生和發展給予了我們開拓創新和揮灑才華的廣闊空間。當你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了阻礙而無法前行時,千萬不要一味地遵循既有的老路按部就班、刻板固執,還未進行新的嚐試就斷言“行不通”。以發展、積極的眼光看問題想事情,敢於突破常規,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的老路,時刻保持前瞻意識、敏銳的目光和縝密的頭腦,看別人還未看到,想別人還未想到,如此,你才能領先別人,因獲得先機而更易取勝。
對於個人來說,創新能夠讓你領先於眾人甚至獨占鼇頭,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創新在其間的意義更為深遠。可以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隻有不斷創新,一個國家或民族才能永遠充滿活力,蒸蒸日上,保持自己的先進地位而穩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要時刻記得,自古以來,加速舊事物的滅亡、促進新事物的成長和不斷發展壯大,唯有創新一條路。
成見扼殺創造力
創新遏阻往往是由於自我設限造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親身經曆的各種現象和事件,一個個都進入到我們的頭腦中,從而構成了所謂的人生經驗。
創新對於當今世界來說,是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個詞,無論是企業家、政府官員、科研者、老師還是學生,創新這個詞幾乎充斥著每個職業,無論在事業、學習還是生活中,創新也幾乎流傳到了每個角落。
創新重要。唯有創新,一個人才能占盡先機,獨領風騷;唯有創新,一個國家才能興利驅害,生機勃勃。總而言之,創新決定發展之路,一個人不創新,最終會被時代淘汰;一個國家不創新,自然會逐步落後,隻剩下被挨打的份。
創新,依靠的是人的創造力。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運用一切已知條件和信息,開展能動思維活動,經過反複研究和實踐,產生某種新穎的、獨特的、有價值的成果,這種能力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創造力。有專家曾就人的創造力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創造力就是把熟悉的東西變得陌生起來,再把陌生的東西變得熟悉起來。”
創新要求人們在平凡中發現不平凡,在司空見慣處發現不同於表麵所顯示的特殊信息。創新的意義不言而喻,一切人類偉大發明和重大發現的背後,都刻著創新不可磨滅的功績。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更是對每個渴望成功的人提出了“創新、再創新”的要求,但是,在人們日漸強調創新作用、提倡民眾努力開發自主創造力的同時,我們卻發現,創新的道路並不好走,其間一個個障礙物橫亙於人們的思維大門之前,讓人難以逾越而遏製了成就的產生和發展。
不禁要大聲問一句:是什麼扼殺了人的創造力?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創新遇阻往往是由於自我設限造成的,隨著時問的推移,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親身經曆的各種現象和事件,一個個都進入到我們的頭腦中,從而構成了所謂的人生經驗。這種經驗一方麵指引我們快速而有效地應對和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小問題;然而另一方麵,它卻無法擺脫時間和空間所造成的局限性,讓人難以走出那無形的邊框,從而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想問題看事情的方式。而這些方式,很有可能就是扼殺人們創造力的“殺手”。
1.人們的從眾心理在作祟 比如,你騎著自行車來到一個十字路口,看到紅燈亮著,盡管你清楚地知道闖紅燈是違反交通規則的,但是你發覺周圍的騎車人都沒有停車,而是對紅燈視而不見往前闖,於是你猶豫了一下,也跟著大家一起闖紅燈。
比如,你經過幾天幾夜的思考,獲得了一個自以為很好的新想法。當你把這個想法告訴一位同事,那位同事說:“你錯了!”你又告訴第二位同事,第二位同事還是說:“你錯了!”於是,你告訴自己:“大家都認為我是錯的,看來我的確是錯了。”
再比如,你與朋友們上街購物,在琳琅滿目的商品中挑來揀去,你選中了一件自己喜歡的衣服,但朋友們普遍認為這件衣服不怎麼好,不怎麼適合你,不怎麼實用等等,羅列了一大堆意見。
這就是從眾,其實質就是一個人因受到群體的影響和大眾的壓力,最終放棄自己的意見,轉變原有的態度,采取與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隨大流”。
從眾通常表現為在認知事物、判定是非的時候,多數人怎麼看、怎麼說,自己就跟著怎麼看、怎麼說,人雲亦雲;多數人做什麼、怎麼做,自己也跟著做什麼、怎麼做,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