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適當地反擊以保護自己(3 / 3)

(6)把球踢給對方

這是談話中運用的一個很普遍、很實用的技巧。當對方的問題很難回答,問的角度很刁,你回答肯定、否定都可能出差錯時,那就不要回答,把問題再還給對方,將對方一軍。

比如,有一個國王故意問阿凡提:“人人都說你聰明,不知是真是假?如果你能數清天上有多少顆星星,我就認為你聰明。”阿凡提說:“如果你能告訴我我騎的毛驢有多少根毛,我就能告訴你天上有多少顆星星。”

3.把握語言反擊時的分寸

日常生活中,我們反擊的目的是調節和改善自己所處的人際關係環境,是為解決矛盾而不是擴大矛盾。這是語言反擊時必須堅持的原則。從這一原則出發,反擊時必須把握分寸,否則就可能傷人害己。

所謂分寸,也就是“度”。利用語言反擊時,應按照自己對環境的敏銳判斷,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準確把握該說什麼、怎樣說、說到什麼程度。也就是說,應根據對語言出口後可能產生的後果的準確預測,確定自己的語言分寸。否則,語言不準確或不到位,就說不到點子上,也會使自己陷入被動尷尬的境地。

掌握語言反擊的分寸,首先應具有明確的針對性,不要擴大打擊麵。在反擊時,要抓住主要矛盾,丁就是丁,卯就是卯,而不應四麵樹敵,把本來可以爭取的中間力量甚至朋友統統都推到與自己對立的陣營中去,使自己陷於孤立、被動地位。

比如在北京,乘坐公共汽車時,行李超過規定標準應額外買票,但剛來北京的外地人卻未必了解這一規定。一位肩扛大包的外地人上車後,因購買行李票同售票員爭執起來。他似乎也挺有道理,責問售票員道:“我坐火車走了幾千裏都沒因行李多而交費,單就你這公共汽車就該多交費?啥子道理!”一句話一下子把售票員已到嘴邊的話給噎了回去,不知如何反駁。過了半天,她似乎自言自語道:“就這幫沒素質的外地人把北京給搞亂了。”誰知,這趟從北京站開出的公共汽車上,乘客中四分之三是外地人。她這一句話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乘客們紛紛質問售票員:“我們這些外地人難道都沒買票?難道都不講道理?這位老鄉初來北京,是他不了解北京的規矩還是他故意蠻橫無理?”這位售票員依照規章製度認真履行工作職責本沒有什麼過錯,開始時她完全受大家支持,但她因反擊時語言的分寸沒有把握好,使自己一步跨入了困境當中。這是我們在進行語言反擊時應吸取的教訓。所以,語言反擊應三思而後說,話語出口之前先掂量。否則,話語出口如覆水難收,自己會更加受氣。

其次,應控製打擊的力度,不要一棍子把人打死,一句話把人噎死。在大多數情況下,反擊時應為對方留一點餘地,掌握打擊的分寸。因為大多數人都愛麵子,給對方留有餘地,實質上是為緩和彼此間的衝突留下了回旋的空間,也為自己留了一步台階。否則,你把他逼進了死胡同,他別無選擇,隻能與你對壘。結果,雙方劍拔弩張,到頭來兩敗俱傷。這並不是我們反擊的目的。

然而,在生活中許多人並不能深刻理解這一道理,以為反擊得越狠越好,實際並非如此。所以說,語言反擊是一門鬥爭藝術。

阿偉暗戀上了佳佳,但佳佳心有他屬,並不為他所動。終於到了佳佳的生日了,阿偉決定在生日派對上“火”一把。在搖曳的生日燭光裏,阿偉動情地唱起了“愛,愛,愛不完……”佳佳感覺阿偉在大庭廣眾之下令自己很難堪,但她隻淡淡笑了笑,以舒緩的語調說:“看不出阿偉平時不聲不響,原來歌喉如此優美。我們該為將來那位有幸擁有他深情歌聲的小姐祝福。”一句話,似是讚美,又似拒絕,於無聲處給了阿偉當頭一棒,但不知情者不會有任何覺察。這既給阿偉留足了麵子,又使自己輕鬆戰勝了受氣。

以上這兩個方麵,可概括為一句話:隻有把握語言反擊的廣度和深度,才能保證語言反擊的分寸,有效地達到反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