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真的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糧食堪堪待盡,隻能硬著頭皮突圍。他親率百餘艘戰船,意圖搶占南湖嘴,以進入長江返回武昌。然而在湖口遭到朱元璋的猛烈阻擊,紅巾軍將漢軍的艦船分割包圍。朱元璋站在船頭不避炮火親自指揮,敵元帥張定邊此時不顧自身危險,站在高處,對準朱元璋射去一箭。在朱元璋身旁的劉基看得真切,急將他推開,那箭帶著風聲從朱元璋耳邊飛過,真是好險。
張定邊回頭告知陳友諒說:“萬歲,看我險些要了朱元璋的小命,算他命大,僥幸得免。”
陳友諒應聲探出頭來說:“大元帥,那朱元璋而今何在?”
“縮頭烏龜,躲進船艙去了。”
“朕不像他膽小如鼠,也要出艙指揮。”
“萬歲,萬萬不可,須防流矢傷人。”
就在陳友諒與張定邊對話之際,紅巾軍大將郭英看準陳友諒的麵門,發出重重的一箭。真是百步穿楊的神箭,陳友諒的頭顱被射穿,當場死於非命。主帥一死,軍心渙散,將士再也無心戀戰。五萬多人投降,太子也被俘。張定邊用小船載著陳友諒的屍體,還有二兒子陳理,連夜逃走,回到了武昌,不久立陳理為帝。
鄱陽湖大戰,曆時二十六天,以朱元璋的勝利陳友諒的失敗而告終。十月,朱元璋大軍圍困武昌,拖至次年二月,張定邊和陳理糧盡援絕難以支撐,被迫投降。至此,漢水以南到韶州以北,辰州以東至贛州以西,原陳友諒漢國的所有疆土,已盡數歸朱元璋。
這一日,李善長來到朱元璋的書房,將手中的一張字條遞過去說:“主公請看,這是市麵流傳的一首童謠。”
“噢,”朱元璋認真地從頭看下去:富漢莫起樓,貧漢莫起屋。但看羊兒年,便是吳家園。及早頂皇冠,吳主坐江山。
李善長在一旁察言觀色說:“主公,而今已據有江淮廣大地區,為順應天心民意,早日滅掉元蠻:一統天下,是當稱帝了。”朱元璋笑了笑說:“就憑這首童謠?”“這是天意呀。”“還不到時候。”朱元璋認真地說,“樹大招風,過早稱帝容易成為眾矢之的,反而不利於今後的發展。”
“稱帝乃百官人心所向,如不順應時勢,隻怕寒了將士們的心。”李善長敦促,“主公三思。”
“好吧,為不至於令部屬失望,我請宋主將我的吳國公改封為吳王。”朱元璋還是留有餘地。
公元1364年(龍鳳十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吳王。設置百官,建中書省。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汪廣洋為右司郎中,張昶為左司郎中,立長子朱標為世子。仍然沿用龍鳳年號,以吳王令旨名義頒布政令。軍隊也重新進行了編製,取消了各翼統軍元帥府,新設武德、龍驤、豹韜、飛熊、威武、神武、振武、宣武、雄武、羽林等十七衛親軍指揮司。戰士一律穿紅色戰襖戰裙,頭戴闊簷紅皮壯帽,背插猛烈二字小旗。此時朱元璋已擁兵數十萬,因此前張士誠已稱吳王,所以都稱張士誠為東吳,而稱朱元璋為西吳。
自從張士誠降元,就一直龜縮在浙西地區。這裏向稱富庶,是為魚米之鄉。張士誠也不思進取,整日裏尋歡作樂,並大興土木,建造了齊雲樓、景雲樓、看桐館、芳惠館等富麗堂皇的宮殿。國事盡交於其弟士信,而張士信又隻信用黃敬大、蔡彥文、葉德新三人。他們貪汙無能,嫉賢妒能,疏遠忠正,親近奸佞,朝綱紊亂,國事日下。
明媚的陽光照射進吳王府的書房,朱元璋雖說從小沒有上過學,但他酷愛讀書,故而隻要稍有時間,便埋頭在書房裏。劉基輕手輕腳地走進來說:“主公,又在用功。”朱元璋抬起頭說:“先生是無事不來。”“主公,看看這個。”劉基也遞過一張紙條。朱元璋鋪展在案上,隻見又是一首童謠:丞相做事業,專用黃蔡葉,一朝西風起,東吳都幹癟。
朱元璋笑了說:“先生是要我攻取東吳。”
“主公知我心也。”
“先生智謀可比當年之薑尚、孔明,甚有遠見。平定陳友諒後,張士誠便首當其衝。除掉張士誠,收並了東吳土地,則江南一統也。”朱元璋佩服劉基的戰略眼光,“近日我旦夕都在思考征討東吳的戰事,奈何其地大城多,如老虎吃大象,不知從哪裏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