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標題是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的一本傑作的書名。如書名所暗示的,不論你走到哪裏,都要帶著自己的心一起去!
這句話的意義在教導自己,不要常常人在心不在。我們總以為自己如果身在別處,不論是去度假、換別的夥伴、換別的工作、生在別的家庭,或換另一個環境,就可以心滿意足。其實並不然!
事實上,如果你有破壞性的心理習慣,如果你容易發怒、容易不耐煩,如果你經常生氣或悶悶不樂,如果你老是不滿現狀,同樣的問題就會緊緊跟隨著你走到任何地方。反之亦然。如果你是個快樂的人,很少發脾氣,那麼不論你走到哪裏,跟誰在一起,都不會有太負麵的影響。
曾經有人問過我:“加州人是什麼樣子?”我問他:“你家鄉的人如何?”他回答:“自私而貪婪。”我告訴他,那麼他大概也會覺得加州的人自私而貪婪。
當你領悟到,人生就像汽車一樣,是由內向外開時,美妙的事情就會發生。當你更能安住於此時此地,而不再老是想著去別的地方時,你就會在當下找到平靜。然後,當你去別的地方、嚐試新的事物、認識新的人時,你就會帶著這份安寧的心靈一起去。
“無論你的人在哪裏,心就在哪裏。”真是再真實不過了。
55.
說話前先吸一口氣
傾聽是你所能提供的最珍貴、最難得的禮物,而需要付出的隻是你的意願與練習。
這個簡單的策略,幾乎每個嚐試過的人都覺得效果極佳。立即見效的部分有:耐心提高、視野更廣;而附帶的效果還包括更感激、更尊重別人。
這個策略再簡單不過了。隻要你在對方說完話以後,暫停一下,吸口氣。起初,你們的聲音之間的空隙似乎就像“永恒”那麼久,但其實隻停頓了不到一秒鍾。你會習慣呼吸的力與美,還會懂得欣賞它。吸一口氣將會讓你更接近你所接觸的每一個人,也會贏得他們的信任。你會發現,傾聽是你所能提供的最珍貴、最難得的禮物,而需要付出的隻是你的意願與練習。
如果你留心周圍的對話,你將會注意到,大部分人隻是在等待輪到自己發言。我們並不是真的在聽對方說話,隻是在等待時機發表自己的觀點。我們通常會替別人把句子說完,或者說像這樣的話:“是啊!是啊!”或“我知道??”催促他們快快把話說完,我們好接腔。跟人交談有時似乎更像打拳賽或打乒乓球,不是在聊天中享受或學習。
這種侵略性的溝通形式,鼓勵我們在溝通對象說完話以前,就批評對方的觀點、過度反應、誤解意義、歸咎錯誤動機或已有定論。難怪我們常常對彼此感到不悅或不耐煩。有時,在傾聽技巧如此糟糕的情況下,我們還交得到朋友,這真可以說是奇跡!
我人生中大部分的時間裏,都是在等待輪到自己發言。如果你也跟我一樣,那麼,不妨試著耐心等待別人說完他的想法,你會驚喜地看到更柔和的反應與表情。通常,你會讓對方感受到生平第一次得到傾聽的滋味。你會感覺到對方所散發出來的輕鬆感,你們之間也會產生一種平靜而不匆忙的感覺。事實上,輪到你說話時,你也會覺得更舒服,因為對方也會學習你的尊重與耐心,給你同樣的回報。
56.
努力逼自己走出低潮,隻會越陷越深
正麵情緒和負麵情緒會來也會走,時候到了,你就會再度快樂起來。
即使是全世界最快樂的人,也不是永遠都快樂的。事實上,最快樂的人也有他們的低潮、問題、失望與心痛。通常快樂的人與不快樂的人之間的差別,並不在於他們多久低潮一次,或是低潮的程度如何,而是他們對待情緒低潮的做法,他們如何看待不斷變化的情緒。
大部分的人都反其道而行。他們在低潮的時候,就卷起袖子開始工作。他們把低潮看得很嚴重,拚命想要去了解,並分析自己究竟出了什麼差錯。他們努力逼自己走出低潮狀態,結果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使問題更加複雜。
當你觀察心平氣和的人時,你會發現他們心情好的時候都心存感激。但總有些時候,他們也會感覺心情不太好。對快樂的人來說,這沒有關係,事情本來就是如此。他們能接受情緒會來也會走的必然性,所以,在感到沮喪、生氣或緊張時,他們也用同樣開闊的智慧來對待這些情緒,並沒有因為心情不好就去對抗它們,或是感到恐慌,而是自在地接納,知道這些也都會過去的。他們不但沒有跌跌撞撞地對抗負麵情緒,反而優雅地接納了它們。這樣做讓他們可以溫和而優雅地離開負麵情緒,進入心靈的正麵狀態。我認識一位最快樂的人,也時常陷入情緒低潮。差別似乎在於,他已經習慣他的低潮情緒。他似乎真的不在乎這些了,因為他知道,時候到了,他就會再度快樂起來。對他來說,這沒什麼大不了。
下次你感到難過時,不要抗拒它,試著放輕鬆,看看你能否保持優雅與鎮定,而不是驚慌失措。不要對抗自己的負麵情緒,隻要你很優雅,它們就會像落日一樣消失在夜幕中。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