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為了孩子的未來(1 / 2)

傅雷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文學藝術翻譯家、作家,同時也以教育子女嚴苛聞名,而傅雷的兩個孩子在父親的嚴厲教育下,都學有所成。

有一天,傅雷的夫人朱梅馥勸誡丈夫:“我覺得你對孩子們太嚴厲了,以至於我也和孩子們一樣戰戰兢兢,無所適從。”

“這都是為了他們將來有所作為!”傅雷道。雖然這樣說,傅雷也漸漸感覺到自己對子女過於苛刻了,家裏時刻都會產生緊張氣氛,作為丈夫和父親的傅雷甚至有了負罪感。

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中這樣寫道:“自問一生對朋友對社會沒有做什麼對不起的事,就是在家裏,對你和你媽媽做了不少有虧良心的事。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過這幾天特別在腦海中盤旋不去,像惡夢一般。可憐過了45歲,父性才真正覺醒!”

傅雷在教育子女方麵,細致入微,麵麵俱到。不但以自己的博學啟發他們,更注重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要求他們說:“你的信,字跡雖是潦草,可是寫得太好了,我們大為欣賞,一個人孤獨了,思想集中,所發的感想都是真情實意……你所賞識的李太白、白居易、蘇東坡、辛稼軒等各大詩人也是我們所喜歡,一切都有同感,亦是一樂也。等到你有什麼苦悶、寂寞的時候,多多接觸我們祖國的偉大詩人,可以為你遣興解憂,給你溫暖……”

傅雷除在子女的學習和工作方麵時刻給予專業性的指導外,還對其生活及社交等細節都細心地觀察,並予以糾正:“你素來有兩個習慣:一是到別人家裏,進了屋子,脫了大衣,卻戴著圍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裏,或是褲袋裏。這兩件都不合西洋的禮貌。”

“圍巾必須和大衣一同脫在衣帽間,不穿大衣時,也要除去圍巾,手插在上衣袋裏比插在褲袋裏更無禮貌,切忌切忌!何況還要使衣服走樣,你所來往的圈子特別是有教育的圈子,一舉一動務須特別留意。”

“對客氣的人,或是師長,或是老年人,說話時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這種規矩成了習慣,一輩子都有好處。”

放在桌下,擱在自己腿上或膝蓋上。你隻要留心別的有教養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盤下,叮叮當當的!”傅雷經常和夫人談論如何教育子女的問題,有一次對夫人談起:“聰兒在演出後,在觀眾麵前表情太過嚴肅,影響了觀眾的情緒,和文藝演出的場麵很不協調。”

夫人說:“我也感覺到了,我想聰兒自己也會意識到的,並且能夠調整自己。”

但是傅雷沒有等待兒子自己“意識到”和“調整”,他在一封信中委婉地指出:“出台行禮或謝幕,麵部表情要溫和,切勿像過去那樣太嚴肅。這與群眾情緒大有關係,應及時注意。隻要不急,心裏放平靜些,表情自然會和緩。”

傅雷如此一絲不苟地教育子女,終於為祖國培養出了一名大鋼琴家和一名英語特級教師。

司馬談是漢武帝時期的太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負責整理記錄國家大事和收藏各種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