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他為人耿直,對自己也能相敬待事。但此人過於出眾,又頗得人心,足為相之才,一直得朱元璋器重,看來對自己很不利,今後乃需倍加注意,萬萬不可輕易放手,免得其過於得寵,使自己的相位受到威脅。
兩位近臣,心思各異。
朱元璋出巡後,劉伯溫協助李善長居守京師,處處專心,事事盡職,一切按朱元璋旨意辦事,算是政事皆順,一切如常。但好景不長,這一日劉伯溫剛剛審理完一批觸犯綱紀的案子,準備打道回府之時,禦史中丞章溢前來議事,遞上有五十多名朝官簽名狀告中書省都事李彬的一份狀子。
主要罪狀一是胡作非為,強霸民女,糾集一些朝中自恃有功之人,放蕩不羈,吃喝嫖賭,有損新朝綱法;二是貪欲過度,窮奢極欲,收受奸商之賄達數百萬之巨,並暗自收藏從張士誠手中奪來的各種寶物,把一張嵌寶石數百顆,刻滿金銀浮雕及神仙人物的巨大紅木大床,以及金盆等物占為己有;三是無故傷人,欺壓良民。騎棗紅大馬,飛馳過市,踩傷路人,非但不救,反強詞奪理,誣人擋住去路……
啪!
劉伯溫右掌猛地一擊桌案,兩眼氣得發紅,腮角脹起:“簡直無法無天!”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皇上再三叮囑,上至文武功臣、宮廷宦侍,下至州、縣官吏、士紳財主,凡有過錯罪行一律拿問,中書省都事怎還不敢問罪?”
很快,劉伯溫派章溢等人查清了李彬犯罪事實,而且比狀子所述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禦史台一致決定,依法嚴懲,殺一儆百,提醒新朝廷上下官吏警惕。並決定報與李相國得知後,呈太子批準問斬。同時,劉伯溫想李善長對自己會予以支持的。
可惜劉伯溫想錯了。禦史台剛剛作完決定,送去呈報文書,李善長就尋上門來。
劉伯溫便把幾十名朝官的狀子詳細說了一遍,並把禦史台秉公審理取證之結果及依法處置意見全盤托出,請李善長給予明示。
“按說嘛,這李彬犯罪,應給予嚴懲。”李善長聽了劉伯溫一席陳述之後慢條斯理地說。
誰知李善長把話題一轉,道:“可中丞想過沒有,這李彬乃是當朝功臣。為了今朝,出生入死,功之不校今縱然犯法獲罪,亦應盡可能給予照顧才是,否則,會傷這些有功之臣之心啊!”
原來是說情來了。這一點劉伯溫始料未及,怎麼辦?看來這李彬與相國還有一些瓜葛。但是,總不能為此而任意踐踏國之法度埃同時,正因為有瓜葛,才不能損於相國之形象。而且劉伯溫已經感到朱元璋對李善長有了一點這樣那樣的提防或疑心,若在這一問題上相國再不明智,恐怕要吃虧的。
“相國,《呂氏春秋》記載,腹黃享不徇私情。為了維護國家法紀,毅然謝卻平公的照顧,依法殺死自己的兒子。這種公而忘私的襟懷,我當效法之啊!”劉伯溫語已夠重了。李善長畢竟是相國,他一看劉伯溫沒有同意自己的說情,雖然心裏十分不快,但也不會當麵有所表示,隻能用皇上來給自己下台階了。
他知道劉伯溫非一般官臣,對任何事都會想得很周全,平時不會走極端的。也許看到自己態度堅決,會留自己心腹李彬一條生路的。於是,便口氣有點生硬地說:“既然禦史中丞決意要殺李彬,我也難以做主,還是請皇上禦定吧。”
皇上不在,劉伯溫知這是李善長的一條退路。不幾日,奏折送到朱元璋手中,閱過之後,他深為劉伯溫剛直不阿,執法如山感到滿意,當即批諭:“當殺!”
李彬人頭落地,從此李善長卻對劉伯溫進一步有了成見。劉伯溫不畏權勢,疾惡如仇,鐵麵無私,得到朝野上下一致讚譽,但卻因此得罪了丞相李善長。
一個國家沒有法律,這就國將不國了,而有了法律則沒有剛直的人去執法,也就跟沒有法律一樣,則權成法,利成法、國家要想長久生存,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國家有了法律更要有剛直性格的人去執法,國家才能長期的生存。
古代在朝為官,最難纏的是同僚關係,由於影響到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最緊張最微妙的關係往往不是皇帝同大臣之間的關係,而是大臣與大臣之間的關係。同朝為官,矛盾必生,與同僚相處,確實是一個棘手的難題。而性格耿直的劉伯溫,麵對國家之安寧,對君王之忠誠,自然不會轉彎抹角,迂回曲折,直言不諱,才是他真正的個性。也因為此,他得罪了李善長的同黨,最終相互向朱元璋進讒言說劉伯溫功高震主。
迫於形勢壓力,劉伯溫不得不自己主動辭職以告老返鄉。若論起他在元朝明朝人官來看,他耿直不懂圓滑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失敗。
中國人的品性究竟如何?很難下結論,孔子提倡“溫良恭儉讓”,要人們忠心地服侍主子,而幾千年的封建專製又壓製了人們的人性,故千百年來人們要麼無才,要麼就是奴才。
奴才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賤,而做奴才的人不會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滿朝文武中,除了個別的忠心正直的大臣外,皆是下賤的奴才,而劉伯溫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個別忠心正直的大臣,在元官場為官剛直不阿,在明官場也如此,雖然他的性格決定了他在封建官場必定的失敗,但其偉大的人格魅力備受後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