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有段兢業的心思,又要有段瀟灑的趣味,若一味飲束清苦,是有秋殺無春生,何以發育萬物。
一個做學問的人,思考要細密行為要謹慎,同時又要有瀟灑脫欲的高超胸懷,凡事都不拘泥細節,如此才能保持生活中的情趣。反之,假如隻知一味克製自己,使自己過極端清苦的生活,就會感到暮氣沉沉而毫無生機,這就如同大自然中隻有落葉的秋天,而沒有奉煦陽光照射下的春天,這又怎能培育萬物的成長而至開花結果呢?
一個讀書人為了求得高深的學問,每天都兢兢業業地苦讀,這種奮發上進的精神固然很好,但是也不可以忽略了讀書之外的“瀟灑趣味”,用現代話來說就是:不要忽略正當的“消遣活動”,也就是要德、智、體、能、美五育並重,否則就會變成一個“隻知讀書,不會做事”的書呆子。
尤其是現今在工商業社會,生活就等於是一種戰鬥,處在這種生存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如果不多保留一點生活情趣,很可能會患精神分裂症或神經衰弱症。
李四光說過:“書是死的,自然是活的。讀書是間接的求學,讀自然書乃是直接的求學。隻讀書不知道自然的人是書呆子。”
一個孩童,如果他比較頑皮貪玩,我們會說他活潑可愛;對於一個成人來說,如果還是這樣,甚至認識不到自己現在身上的擔子有多重,那麼他完了。懂得了這些,我們不會整天去扔籃球、打遊戲、談情說愛,我們會去做真正該去做的事。我們不是差一點,而是差許多。我們不做花花公子,亦不做書呆子,我們要做的是成為真正的人才。
青春是一次性資源,活著,就要為生命搏取一方藍天,不要猶豫、不要徘徊,把信心留給自己。我們是生活中的強者,也是人生路上的強者,一心向著自己的目標奮勇前進的人,一切困難都會為他讓步,整個世界都會為他矚目。
假設有些人生下來就住在地下的洞穴裏,他們背向洞口,坐在地上,手腳都被捆綁著,因此他們隻能看到洞穴的後壁。他們身後是一堵牆,牆後麵有一些人形的生物走過,手中舉著各種不同形狀的人偶,由於人偶高過牆頭,同時牆與洞穴之間還有一把火炬,於是它們在洞穴後壁上投下了明明滅滅的影子。於是洞穴裏的居民就認為,世界一定就是這樣的了。他們應該是被捆綁的。而他們的身後和他們的麵前,就是他們所看到的一切。
然而有一個人卻不這麼想,他設法掙脫了繩子,他想知道麵前的影子從何而來,於是他回過頭去看。當然他就發現了牆,發現了牆上的生物。然而他還是不滿足,於是他一躍而起,要看看牆後麵到底有什麼。他想方設法繞過火把,翻越了那堵高牆。結果他發現了牆的後麵是一個色彩斑斕、充滿生機的世界,有綠樹藍天,有花香鳥鳴。他深深地被這造物的神奇所打動著。現在他可以從此奔入這個世界,永不回頭了。但他沒有這麼做,他心裏仍然想著那些留在洞穴裏的人們,於是他回到洞中,試圖說服其他的穴居人,使他們相信在他們的身後有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然而他們不相信他,並指著洞壁說,除了他們所見到的影子之外,世間根本沒有其他事物了。
這個人是一個哲學家,柏拉圖說。
這個故事很像那個有關鐵屋子的故事。不同的是,當鐵屋子外的人大聲喊叫而屋內無人理會的時候,故事就戛然而止了。於是我常常想鐵屋子的人大概也隻有兩條路可以走,因為很顯然他試圖在窗外喚醒屋裏人的企圖是不可取的。那麼他就隻能放棄,轉身奔向更加廣闊的天地。孤獨的徜徉在屬於他一個人的廣闊卻也空蕩的世界裏,直到死為止。或者他幹脆回到鐵屋子裏去,做更進一步的嚐試。柏拉圖的故事很顯然是後一種選擇,並且他給了我們一個很明確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