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變遷(1 / 2)

“江洲鍾表公司。”吳汐在百度上打上這幾個字,然後按下了搜索鍵。

屏幕上跳出的第一條新聞就是有關它倒閉二十年的一條報道,怪不得主任要讓她做這個專題,二十年前,全國的一些大型國企紛紛陷入了改製的浪潮之中,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有的企業迎風而起,愈挫愈勇,而更多的企業,則在轉型的過程中跌入穀底,從此再也沒有翻身。他們這期專題的重點就在於懷舊,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D市的發展之路。而企業的轉型與發展,更是這裏麵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環。

吳汐認真的盯著屏幕:江洲鍾表公司,1981年組建,俗稱“鍾表廠”,直係職工共有4000餘人,生產“江洲”牌手表、鍾表,原法人代表為章頤之。鍾表廠的前身,是五十年代一個表店。在1970年,這家表店造出D市第一批手表,共5隻,引起全城轟動。上世紀八十年代,江洲牌手表名噪一時,實現利稅3億多元,是D市工業著名的“搖錢樹”。

銷量大自然效益就好,八十年代初,社會平均工資才四五十元,鍾表廠車間工人的獎金就有幾十塊錢,高的有一兩百。那時,包括市長在內,市裏區裏各級領導的子女,也就是當時人稱的幹部子女們,全都往鍾表廠來,一時間,進廠比進銀行還俏。

然而在八十年代後期,江洲鍾表廠麵對電子表等新型產品的競爭,無法轉向掉頭,任其慣性運行。進入九十年代,公司的下屬工廠及聯營廠開始分離,紛紛各自經營,江洲表廠累計虧損一億多,隨後一發不可收拾,至1996年全麵停產。

吳汐陷入了沉思,她是知道這家曾經聞名全國的廠家的,在她小的時候,不知有多少人以佩戴一塊江州牌的手表為榮,在那個物以稀為貴的年代,手表是最為緊俏的商品,尤其是以質量上乘而著稱的江州牌,更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好物。可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手表注定隻能成為曆史的遺棄品,所以在上世紀末,江洲鍾表廠的輝煌以倒閉而告終了。

她托著腮發愁,這表廠都已經沒有了,她找誰采訪去。突然腦中電石火光般一閃,對呀,表廠不在了,可是它的家屬院肯定還是有的,能找到那裏,難道還愁找不到采訪對象嗎?

吳汐在心裏暗誇自己聰明,她在網上搜到鍾表廠家屬院的地址,然後背起相機就出了單位大門。

家屬院並不好找,吳汐在一條偏僻的小路上七拐八拐,終於發現了一座青磚砌成的拱門,那門上麵一個生鏽的門牌告訴她找對地方了。

從拱門鑽進去,吳汐覺得自己仿佛來到了另一片天地,七八座三層高的小樓並排而立,樓上麵的水泥斑駁不堪,露出一塊一塊紅色的磚身。樓與樓之間是****的幾條人行的小路,下水管道上方的水泥板有的翹了起來,有的幹脆斷裂掉了,不斷有淤泥從下麵湧上來,還能聽到淅淅瀝瀝水的流動聲。樓的上方,是一簇簇交雜纏繞的電線,它們就像一個怪異的蓋子,把家屬院和上麵的一方藍天給隔離開來。